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19-03-19 12:00:00

【及時冰鮮】過量攝取組胺 小心鯖魚中毒

分享:
如果進食變壞了的魚類,小心攝取過量組胺引發鯖魚中毒。(互聯網圖片)

如果進食變壞了的魚類,小心攝取過量組胺引發鯖魚中毒。(互聯網圖片)

去街市買新鮮海魚,如果處理時溫度控制不當,就好容易因為魚身變壞而食物中毒。提起魚類變壞,大家就要認識魚及魚製品中的「組胺」含量。

組胺酸與組胺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的解說,「組胺」是魚和魚製品變壞和發酵的過程中,細菌所產生的有毒代謝物。原來許多製造組胺的細菌,來自剛捕獲魚類身上的皮、鰓及腸內的天然微生物菌群,當細菌繁殖時就會分泌出「組胺酸脫羧酶」,將天然存在於魚類的「組胺酸」轉化成組胺。而當中組胺酸含量較高的魚類,竟然是香港人最常食用的鯖魚、沙甸魚、吞拿魚及鯷魚。因此如果處理這幾種魚類不當,釋出大量組胺,進食後便會引起俗稱「鯖魚中毒」Scombrotoxicosis的「組胺中毒」。然而就算魚類未出現變壞跡象時,組胺也有可能累積。食物環境衞生署和消委會曾進行聯合研究,發現開罐後的罐頭魚樣本,放置於室溫下24小時後,檢驗出每公斤2,600毫克高含量組胺,足以構成中毒風險。

香港人最常食用的鯖魚(a)、沙甸魚(b)、吞拿魚(c)及鯷魚(d),天然含有大量組胺酸。(互聯網圖片)

香港人最常食用的鯖魚(a)、沙甸魚(b)、吞拿魚(c)及鯷魚(d),天然含有大量組胺酸。(互聯網圖片)

鯖魚中毒可誘發心臟病
所謂鯖魚中毒就是攝取大量組胺所致,一般人如進食250克分量魚或魚製品,而當中組胺含量如超過每公斤200毫克,便有可能在進食後幾小時內出現中毒症狀。包括口部刺痛灼熱、面部潮紅出汗、噁心嘔吐、心悸、頭痛暈眩及出疹。嚴重情況更有可能誘發哮喘發作或出現心臟問題。幸好鯖魚中毒不致有長期影響,一般病症會在12小時內消失。

未煮食需在2度以下冷藏
如果不想鯖魚中毒,最有效方法就是貯存溫度。當購入新鮮魚類又未即時烹煮時,記得在放在攝氏2度以下的雪櫃中冷藏。另外足夠的加熱處理也可確保殺死製造組胺的細菌,並使組胺酸脫羧酶失去活性。然而烹煮過程中不能破壞已形成的組胺,因此如果懷疑魚類已變質,切勿以為煮熟就可以吃下肚呢。

(來源:食物安全中心)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