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18-10-22 06:00:00

心臟衰竭 磅重監察病情

分享:

隨着人口老化,香港患上心臟衰竭的個案亦愈來愈多。香港心臟衰竭資料庫數據顯示,此病的5年死亡率接近五成,比部分癌症更高。因此患者應積極自我管理,以減慢情況惡化,並要特別留意體重,一旦發現短時間內體重急升,應立即求診。

 

心臟衰竭是心臟在構造或功能上出現問題,如心肌受損等,令心臟無法輸出足夠血液供應全身各重要器官的需要。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藝賢表示,「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氣促、腳踝關節腫脹、疲倦等病徵;而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心瓣膜病及家族相關病史都會增加患上心臟衰竭的風險。」


年輕化趨勢
於2016年,香港長者佔總人口16%,而心臟衰竭新症有4,046宗,每10萬人有55個新症;估計到2036年,長者人口將佔29%,而心臟衰竭新症將達8,227宗,即每10萬人有101個新症,增幅超過八成。陳藝賢表示,心臟衰竭有約四成是由冠心病引致,而本港冠心病有年輕化趨勢,「50歲以下患者人口由1995年的7.7%增至2010年的17.7%,相信心臟衰竭亦有相同趨勢,情況不容忽視。」


自我管理控制病情
對於心臟衰竭患者,陳藝賢認為病人的自我管理十分重要,除改善生活習慣外,亦要對病徵有所認知並保持警覺,若發現有異便要求醫。患者須多做運動、戒煙、注意飲食包括控制鈉及水分攝取量、少食高脂肪食物及少飲酒,以及控制體重。

陳藝賢表示患者應每日量體重,「外國有研究分析患者體重與病情的關係,顯示離入院日子愈近,患者體重增加愈多。如增加超過5磅,需入院的風險高3倍。原因是心臟功能減弱,令肺部、肚和腳等積水,出現呼吸困難、大肚腩和腳腫等症狀。故患者若發現自己一周內體重增加5磅,又或一日內增加2磅,應立即求醫。」現時患者一般對於自我管理的認知並不足夠,慈善團體「關心您的心」便拍攝了微電影《心累了》教導大家,稍後將於其網站上映(www.careheart.org.hk)。

陳藝賢認為每日監察體重有助留意病情。

陳藝賢認為每日監察體重有助留意病情。

新藥物減死亡率
心臟衰竭屬長期病患,因此需要多種藥物作治療。以往醫生會根據病人的病情,處方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阻斷劑、利尿劑及稀釋血劑等,可助病人減低逾五成死亡率。近年香港亦引入新一代藥物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配合使用更可減低七成死亡率,同時患者的體能及社交能力亦有所改善。

影視名人譚炳文17年前因冠心病心臟病發,需要做搭橋手術。去年一次大感冒後持續氣喘,入院求醫時確診心臟衰竭,醫生為他處方傳統藥物,但仍被症狀困擾,其後換上ARNI藥物,再加上改善生活習慣,現身體好轉,更能恢復配音工作。

 (左起) 陳藝賢、譚炳文及女兒譚淑瑩,表示現時醫學進步,患上心臟衰竭亦不用怕,要積極面對治療。

(左起) 陳藝賢、譚炳文及女兒譚淑瑩,表示現時醫學進步,患上心臟衰竭亦不用怕,要積極面對治療。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