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18-07-10 06:00:00

炎症性腸病易併發便滲腸癌

分享:

炎症性腸病(IBD)患者會持續腹瀉和腹痛、大便帶黏液甚至帶血,初期病徵跟大腸易激症相似,所以經常被混淆。若患者不察覺而沒有及早求醫,病症便很容易併發大便滲漏甚至腸癌。

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會長兼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許㦤德

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會長兼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許㦤德

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會長兼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許㦤德(2圖)表示,炎症性腸病是因身體免疫系統出現異常反應而導致的慢性腸道發炎和潰瘍,嚴重時可影響其他器官。其病徵除了腹瀉和腹痛,大便帶黏液、帶血之外,亦伴隨發燒和貧血。

他指出,此病分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種:前者影響由口腔、食道、胃、大小腸至肛門整個消化系統,併發症除了腸道閉塞、肛裂,更會有瘺管,即糞便從肛門周邊、陰道或皮膚滲漏出來,對患者社交生活造成嚴重困擾;後者則主要影響大腸,患者常有「裡急後重」,即急著大便卻只排出小量,但事後仍有便意,嚴重時可併發巨結腸症、腸道破裂和腹膜炎。

 

成因未明 或飲食高脂高糖
炎症性腸病的成因至今未明,以往較常見於歐美,但近年亞洲國家病例普遍上升,推測和飲食逐漸西化,較多攝取高脂、高糖食物有關。近年有醫學研究發現,兩款常見於冷凍甜品、花生醬、牛油和芝士等的添加劑CMC(E466)和P80(E433),可導致實驗老鼠出現類似炎症性腸病的腸道發炎。

除了飲食西化,環境「太乾淨」及廣泛使用抗生素,也可能影響腸道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統,導致腸發炎。許㦤德稱,本港過去20年間患者人數上升了7倍,每10萬港人約有44人患病,發病年齡介乎20至40歲,男女比例相若。另兒童患者在過去30至40年間也有很大增幅,且多在10歲以上發病。

Ad Block


不能斷尾 宜及早控病
炎症性腸病患者大多數正值生育年齡,女性患者會擔心病情或治療影響胎兒,以致不敢懷孕。許懿德稱,根據本地數據,有該病家族史的患者只佔3%,即使有遺傳傾向,仍需要有其他因素才會誘發病症。一般來說,如果病情受控,在醫生監控下,大部分女性患者都可以懷孕,誕下健康寶寶。

不過,炎症性腸病不能斷尾,若腸道長期發炎,會增加腸癌風險。近年,醫學界採用「由上而下治療」方案(Top-down therapy),即是在適當情況下,使用最有效的藥物如生物製劑,及早減少病徵、併發症及惡化風險,其中抗黏附治療,證實能針對性地減少腸道炎症,同時不會影響免疫系統,患者可盡早回復正常生活。

Ad Block
▲健康腸道內壁

▲健康腸道內壁

▲克隆氏症腸道內壁

▲克隆氏症腸道內壁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