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18-04-10 06:00:00

反增華人併發風險 大中華拒跟美高血壓新指引

分享:

美國心臟協會與美國心臟學學院,於去年11月中發布高血壓的最新治療指引,重新定義高血壓。不過,大中華區的專家早前在澳門出席區域醫學會議後,得出共識,認為該新定義未必適合華人,甚至有可能令華人患者增加併發症風險,故決定不跟隨新定義。 
 

本港心臟專科學院估計,目前本港約有20%至25%、40歲以上人口患高血壓;根據香港統計處資料,2015年有逾86萬人確診高血壓,可見高血壓在港非常普遍。美國方面於去年發表新指引,重新定義血壓達130/80mmHg以上,即為第一期高血壓,140/90mmHg則屬第二期。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謝鴻發(圖)指,新建議過於簡化高血壓的標準。醫生以前會因應病人的情況,如糖尿病、長者、心衰竭、冠心病等設定不同標準,若所有人都使用同一標準(130/80mmHg),便未必適合所有病人,因有研究指,病人會出現「J形曲線效應」,即上壓或下壓過低時,增加患併發症的風險,尤其是長者,該效應可提升心腦管病死亡率和導致腎衰竭。


腦血流不足 致缺血性中風
另外,美國醫學界相信,嚴控血壓有助減低中風比率,以歐美數字所見,當地的中風個案以出血性中風較多,降低血壓便成其中一項重要元素,惟大中華地區卻以缺血性中風為主,一旦血壓降得太低,便可能導致病人腦部血流不足,增加缺血性中風的機會。

根據上述原因,大中華地區的專家均認為,應維持14/90mmHg以上便屬於高血壓的定義,並強調治療高血壓應按個案情況釐定,即醫生需根據病人的家族病史、三高指數、心血管病等問題決定治療目標,有高風險因素的病人,血壓指數應控制至低於130/80mmHg,至於沒家族病史的年輕患者,血壓的控制標準則可稍放寬至低於140/90mmHg。

謝鴻發續稱,新建議原意是希望提升患者自我監察血壓意識,但不少港人仍對此認知不足,故醫學界需要加強公眾教育,以免患者每日跟隨不正確的量度方法,影響用藥的依從性。他指,年輕人可跟隨新指引建議的血壓水平,並透過運動及飲食控制血壓,長者則按個人標準去處理。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