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19-08-05 05:15:00

機械腳助小兒麻痹症患者行走

分享:

雖然小兒麻痹症在兒童疫苗接種計劃之下,已再沒有新症出現,但2018年其實還有約1,000個因此症而引致殘疾的個案,現多為60歲以上人士。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與醫院管理局合作研發了全自動小兒麻痹症機械腳,幫助患者步行,改善步姿。
 

朱先生指如需行走中程距離,會使用拐杖輔助,而長途則會用輪椅。

朱先生指如需行走中程距離,會使用拐杖輔助,而長途則會用輪椅。

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物理治療師吳曙基指出,小兒麻痹症患者如果可以減低對輪椅的依賴,多點行走,可以減低肥胖及相關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和心臟病等的風險,因此希望可以幫助患者走得更好。

電動馬達作輔助
由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製作的全自動小兒麻痹症機械腳,具有電機輔助行走的能力,系主任兼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湯啟宇教授表示,「機械腳具備電動輔助支架,可透過馬達提供步行時下肢擺動階段所需的膝關節動力,加上腳底的腳部傳感器和運動傳感器,以辨識行走模式和步行速度,幫助患者舒適地行走。」機械腳重量約1公斤,與傳統矯正器重量相若,相信患者不難適應。「機械腳充電1小時,即可提供5小時動力,且反應誤差僅0.1秒延遲,步幅跟常人走路無異。機械腳估計可助患者推遲完全依賴輪椅時間達5至10年。」


訓練療程
使用機械腳之前,患者需要參加共8節的訓練療程,吳曙基稱首4節為準備階段練習,「包括帶氧訓練、下肢伸展、肌力加強訓練、重心轉移練習、軀體及盆腔控制練習。餘下4節為室內和室外的步行實踐訓練,包括了使用機械腳上落樓梯、行走平路及斜坡等。」完成後會為患者作步態分析。吳曙基續指,「在先導計劃中,有3位患者試用此機械腳,完成療程後,肩膊、身軀及下肢,擺動幅度、旋轉幅度和傾側幅度大部分都有進步,亦即改善了步姿對稱性、上落樓梯能力提升、減低長時間活動的背痛問題,減少行走的體能消耗以及對輪椅的依賴。」

可走兩小時
59歲的朱先生是其中一位先導計劃參加者,半歲時患上小兒麻痹症,雙腳無力,至約4歲開始復康治療,左腳漸漸復原,右腳為患肢。平時走路需要比平常人多花5倍時間。去年參加先導計劃,現完成療程後,最長可在醫院範圍行走兩小時(每10分鐘休息一下)。朱先生表示,「重新感受到屈膝的感覺,十分開心,並可連續上14級樓梯,行走速度也比以往快。」

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吳倩華博士稱,年底將展開第二期先導計劃,待明年評估計劃成效,改良裝置才規劃大型臨床研究,希望盡快將機械腳推出幫助患者。

Ad Block
膝關節旁裝置具機電鎖定原理,為患肢站立時提供膝關節支撐。

膝關節旁裝置具機電鎖定原理,為患肢站立時提供膝關節支撐。

吳倩華(左二)、湯啟宇(左三)、朱先生(右三)、吳曙基(右二)及研究團隊,希望小兒麻痹症患者可行得更自如,減少患上其他疾病風險。

吳倩華(左二)、湯啟宇(左三)、朱先生(右三)、吳曙基(右二)及研究團隊,希望小兒麻痹症患者可行得更自如,減少患上其他疾病風險。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