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1-06-17 04:30:00
日報

虛擬實景助擺脫畏高症

分享:

行吊橋、行山、坐飛機及搭電梯,看似平常,但對畏高症患者而言都是苦差。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正平指出,畏高症屬「特殊恐懼症」的一類,情況與害怕蟑螂等類似,「要符合『畏高症』的定義,不在於患者置身何種高度,而是有否因為身在高處而出現不合理及極端的反應。」

畏高症人士置身高處時,除心生恐懼,擔心自己會失足甚至失救外,生理上亦會出現頭暈乏力、手腳顫抖、心跳,甚至呼吸困難等反應。張正平表示,畏高者即使觀看由高空拍攝的影片或照片,都可能觸發身心反應,因此患者通常會避開這些場合。


童年陰影可致畏高
畏高症的成因,張正平指受多種因素影響。原始人類為求生存,會本能避開有可能威脅生命的事物,如置身高處等,這種先天想法至今仍有影響。後天因素則與嬰兒或童年階段經歷過摔倒或創傷有關,對高度產生恐懼,並形成心理學的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看到高處便聯想到痛楚。

此外,人類以視覺、內耳的前庭系統及本體感覺(亦稱肌肉運動知覺)來維持身體平衡,然而置身高處時,視野擴闊,視覺訊息容易混亂,令身體處於搖晃狀態,故出現生理症狀如頭暈等,加劇恐懼感。「也有學說指,畏高症患者只專注以視覺來平衡,更容易產生不安。」張正平說。


助患者適應放鬆
如患者因為畏高症而令生活處處受限制,可考慮接受治療,而治療方法一般分為非藥物及藥物治療兩種。張正平表示,「一般會先嘗試非藥物治療,例如循序減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循序漸進接觸引致恐懼的事物,讓患者慢慢地適應並學習放鬆。」

張正平強調過程不能急進,重點是教導患者學習放鬆及適應置身高處帶來的衝擊感,「先讓患者看刺激感較低的高空照片,然後才播放影片。待患者適應後,再前往陽台、商場高層及頂樓等真正高處。」近年興起的VR虛擬實境療法,讓患者於虛擬畫面體驗置身高處的感覺,比傳統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的衝擊感較小,療程亦更方便靈活。

張正平指現代生活坐得多,削弱平衡系統。

張正平指現代生活坐得多,削弱平衡系統。

畏高症令患者無法參與高地或高空工作。

畏高症令患者無法參與高地或高空工作。

重建信心
認知行為治療則協助患者改善心理障礙。張正平指,「有患者會擔心升降機突然下墜;醫生會和患者一同分析,引導合理思考,重建對高度的信心;例如讓他們知道建造升降機時,必定經過工程師評估,具備一定的安全保障。」若患者須於短時間內克服恐懼,如要乘搭飛機;或產生嚴重緊張、焦慮感時,醫生也會處方抗焦慮藥物或短期鎮靜劑,幫助患者平伏心情。

如自覺具畏高症傾向,張正平建議平日盡量保持身心放鬆。「即使面對新衝擊,焦慮感也不會上升得太快。」多做瑜伽、靜觀及冥想等練習,亦能幫助心情平穩;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有助訓練內耳的前庭系統及肌肉運動知覺,從而減低與平衡系統失調有關的畏高情況。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