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0-10-16 04:30:00
日報

適時尋求支援 免捲入精神海嘯

分享:

疫情持續,帶來不少「新常態」,可是壓力、焦慮、孤單感不斷來襲和累積,對精神健康造成傷害,或出現求助個案不斷上升而醫療服務未能應付的「精神海嘯」。精神健康基金會副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希望大家懂得正確處理壓力、防患於未然外,有情緒問題時亦應向適合自己的平台尋求協助。
 

丁錫全(左)與Rachel(右)。

丁錫全(左)與Rachel(右)。

精神健康基金會於今年8月底作出一個網上問卷調查,在8天的時間內已收集到3,898個有效回覆,發現超過三成受訪者自覺壓力指數高,而且有超過一半人覺得自己常處於緊張狀態、無緣無故感到擔憂、忐忑不安和很難放鬆自己。至於疫情對港人生活最大的困擾,則主要為學習或工作壓力增加(59%)、半夜很容易醒(56%)和難以集中精神(50%)。丁錫全表示香港人的情緒狀態,與美國於5月所做的調查結果相若,「而與香港大學精神醫學院於2月至7月所做的研究比較,可見第3波疫情的影響稍輕,但情緒並沒有大改善。」


社交支援重要
一直有說疫情期間長時間留家,家人之間的摩擦會大增,可是調查結果卻發現54%受訪者認為家庭關係更融洽,以及比平時更常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絡。丁錫全指,社交支援對維持精神健康十分重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及關懷,是抒解壓力的良藥,有近八成受訪者表示與親友互相分享物資和資訊,可讓他們感到生活有希望。不同年齡組別對於理想的支援方式亦有分別,40歲以下人士較偏向選用電子或網上平台,40歲以上人士同時接受一對一面談模式。」

Ad Block


應對壓力
丁錫全提醒,應對壓力可以先自我覺察感受和想法,再從客觀角度檢視壓力事件,加以分析和尋找解決方法,「減少接觸壓力來源、與他人傾訴、做運動或放鬆練習都是很好的減壓方法。」

若確診焦慮症,心理治療如認知治療、行為治療、生理治療會較為重要,也較易透過網上平台執行。如患上抑鬱症,初期也可用心理治療,到中度至嚴重的話須使用藥物,透過改變大腦神經遞質水平而紓緩症狀。腦電盪治療就以微量電流改善腦部新陳代謝平衡而達致療效,惟本地較少使用;另有腦磁激治療也可幫助患者。

Ad Block

今年27歲的Rachel,2009年確診焦慮症,在飛機上第一次感受到「恐慌突襲」後,變得沒有自信和不想外出。近年經醫生跟進下情況已轉穩定,亦一直有用藥,但疫情肆虐下徵狀開始反覆,如自己身體出現任何不適就會無限放大和十分擔心染疫;第三波疫情時甚至會每日檢視自己狀況,外出一定不會脫下口罩,猶如充滿毒氣,對他人亦很敏感,一個咳嗽就會十分警惕和驚慌。為使情緒平穩,Rachel減少看疫情相關新聞,做一些平常少做的事來分散注意力,如砌圖、煲劇,又或向醫生、家人、朋友等傾訴,而透過影片分享平台,亦找到同路人,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Ad Block
精神健康基金會於網上平台推出心理健康支援小組,為年輕人提供情緒支援。

精神健康基金會於網上平台推出心理健康支援小組,為年輕人提供情緒支援。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