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娛樂
2021-07-15 14:00:00

《戲曲天地》粵劇的美學 由「神功戲」說到「劇院戲」

分享:
神功戲早期因以臨時竹搭戲棚作為舞台,所以又稱棚戲。

神功戲早期因以臨時竹搭戲棚作為舞台,所以又稱棚戲。

粵劇的表演模式因應時代而轉變,充滿香港本土特色。本集將介紹神功戲和劇院戲的特色及功能。

神功戲曾是香港主要的粵劇演出形式,早期因以臨時竹搭戲棚作為舞台,所以又稱棚戲;棚戲會在神誕、打醮等場合演出,例如觀音誕、太平清醮等等。神功指「為神而做的功德」,故活動分兩個部份,分別是宗教儀式和粵劇演出,目的之一是神人共樂。

神功戲的演出,包括例戲和正本戲。例戲除了是傳統劇目外,還有重要的宗教意義──如果演出地是從沒有演過戲的新台,戲班會先演《祭白虎》作破台之用;晚上演例戲,先演《碧天賀壽》、接演《六國大封相》,然後上演正本戲。神功戲多數會演4至5日,首日只演夜戲,第二日開始至結束期間,每日會演出一場日戲和一場夜戲。正誕日外的日戲會由二步針擔綱演出,對新晉演員而言是一個寶貴的實習機會。神功戲會在不同地方,甚至是偏遠的離島演出,風格相對輕鬆;演員較為著重與觀眾的溝通和「爆肚」戲的處理等。

香港教育大學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總監梁寶華教授(Prof Leung)。

香港教育大學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總監梁寶華教授(Prof Leung)。

而20至40年代出現的戲院戲,就標誌著粵劇進入較規範的時代。上世紀初期,戲院不斷落成,規模較大的甚至自組戲班,例如太平戲院。30年代開始,廣州的大型戲班經常來港演出,粵劇名伶如薛覺先、馬師曾等亦移居香港。這些都為香港粵劇創造了競爭和發展的有利條件,提升藝術水平,包括將提綱戲完成劇本,增加開戲師爺(編劇者)如南海十三郎、唐滌生等。

有別於神功戲,戲院建築強調舞台和音響效果。戲院的良好音響設備,使唱腔得以持續發展、變化更仔細,造就出一批以唱腔著稱的伶人,以及其創出的流派。平喉有「薛馬桂廖白」五派,子喉有上海妹及譚蘭卿等。

Ad Block

50年代大部分粵劇演員參與拍攝粵劇電影,由於電影戲票比粵劇便宜,使戲院觀眾大為減少;60年代免費無線電視的出現,更使粤劇進入低潮。現時,1972年開業的新光戲院,是唯一上演粵劇的商業戲院。粵劇於2009年列入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受香港和內地政府大力提倡,成為本地藝術的重要一環。

《戲曲天地》全新特備環節「粵劇的美學」由梁寶華、黎曉君主持,每周六下午4時至5時,於港台第五台(AM 783)播出,帶你深入淺出認識粵劇的藝術。重溫︰https://t.rthk.hk/swluu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