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心臟病
2021-03-03 04:30:00
日報

疫情影響 心臟病人易拖延診治

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心臟病人若不幸染疫,研究指其重症及死亡風險會增加兩倍,因此不少患者即使出現心臟不適,亦未必到醫院或診所求診。由於心臟病隨時危及性命,病友組織「關心您的心」呼籲患者如出現胸口痛或心悸等心臟病發徵狀,切勿拖延,立即求醫。
 

早前關心您的心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作出「新冠肺炎對心臟病病人的影響」意見調查,訪問了203名心臟病人。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助理總幹事梁家權公布結果,「過去12個月有74%患者出現過心臟不適徵狀,包括心口痛、氣促、暈眩及心悸等,可是這些患者中只有26.5%人求診。此外,有超過六成人認為疫情為處理心臟疾病的決定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當中83.7%人擔心醫院是感染高危地方;近四成對疫情感恐懼而減少外出求診。」

患者如出現急性心肌梗塞徵狀,即立即求醫勿拖延。

患者如出現急性心肌梗塞徵狀,即立即求醫勿拖延。

死亡率上升
關心您的心名譽顧問、心臟科專科醫生李耿淵根據是次調查數字,認為出現延遲診治的可能性極高,「另外,去年1月至3月疫症爆發初期,心臟病發患者由出現病徵到診治的平均時間,比起2018至2019年明顯延長3倍至318分鐘!」外國研究亦有類似結果,疫情期間,英國方面因急性心臟入院率減少40%、通波仔手術比率下降了29%;意大利方面因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率大減近半,然而死亡率卻高出兩倍。李耿淵指數據並非代表心臟病人數減少,而是怕感染而沒有或延遲治療,令死亡率上升。


或出現併發症
研究指出,急性心臟病發如果拖延診治,死亡率及1年死亡風險也會增加。李耿淵解釋,「由發現病徵到通波仔之間的時間,如趕及在60分鐘以內,不會增加1年死亡風險;如時間為61分鐘至4小時,相關風險增加45%至50%;4小時至8小時的話,風險更提升68%。另一方面,併發症也不容忽視,拖延診治可能使心臟內的血液流量不足,令二尖瓣位置出現血液倒流、左右心室之間穿孔,又或心臟肌肉穿孔出現心包積液,均令死亡率大大提升。」

(左起)梁家權、李耿淵、梅卓能及心臟病患者李女士。

(左起)梁家權、李耿淵、梅卓能及心臟病患者李女士。

留意徵狀盡早求診
因此心臟病人如果出現胸口痛,甚至蔓延至左臂、頸部等,而使用脷底丸也沒有效果,又或者有非典型症狀如噁心、嘔吐、呼吸困難、出冷汗、氣促、疲倦、心悸或昏厥,便應立即到急症室求診。李耿淵建議患者按時覆診及服藥,並應依期治療或手術,因為醫生已經將疫情考慮在內,確定有此需要;平日維持健康飲食和做居家運動,如健身單車、伸展運動等,同時做足防疫措施,減低感染風險。


及時通波仔
關心您的心主席梅卓能亦是過來人,抗疫期間曾感到心臟不適,出現氣促和疲倦情況,起初以為是運動量減少所致,可是兩星期以來愈加惡化,更有頸肌肉痛。他心想急症室雖染疫風險高,但心臟病發更大件事,於是到急症室求診,後來經檢查發現冠心動脈出現阻塞,接受通波仔手術,及時解除心臟病發危機。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