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心臟病
2021-10-25 04:30:00
日報

認清徵狀 及早發現心臟衰竭

分享:

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心血管併發症的個案雖然不多,但調查發現四分一受訪者於接種前會先檢查,當中近兩成人更因而確診心臟問題。然而大眾對於心臟衰竭的理解及徵狀卻認知薄弱,或導致延遲診治。

香港心臟衰竭學會會董盧家業醫生指,心臟衰竭是心臟未能泵出足夠的血液及氧氣供身體所需,「當心臟肌肉變弱,輸血量下降,心臟會自動泵大力點以維持供血量,但最終心臟會發大而變弱,泵血效率更差。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氣促、腳腫等徵狀,嚴重或會猝死!」

(左起)黃加霖、盧家業、心臟衰竭患者Allen、曾振峯及佘佩芝。

(左起)黃加霖、盧家業、心臟衰竭患者Allen、曾振峯及佘佩芝。

多由其他疾病引起

本港每年約有4,400宗心臟衰竭新症,一年亦有20,143宗因心臟衰竭入院及死亡個案,不容忽視。盧家業表示,「心臟衰竭多由另一種疾病而損害心臟肌肉,包括高血壓、冠心病、心肌炎、心瓣膜病、心律不整、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等,而肥胖、吸煙、長期酗酒濫藥、嚴重貧血也可影響心臟。」

徵狀認知不足

香港心臟衰竭學會早前作出與心臟衰竭相關的調查,調查小組召集人曾振峯醫生發現,「76%人已接種或預約接種新冠疫苗,當中四分一人會先接受身體\心臟檢查或諮詢醫生,而檢查後有19%人發現心臟健康有異,如結構問題或其他心血管病,幸好可以及早發現和治理。」

可是,只有極少數受訪者知道心臟衰竭主要徵狀,普遍以為只有心臟相關病徵如心跳急促\不規律;其他徵狀則會聯想到哮喘、癌症等。「這情況或致睇錯專科,延誤治療。而最令人擔心是,63%過去一年出現相關症狀的受訪者中,多達八成沒有求醫。」過往研究顯示高達50%患者在突發原因下死亡,如感心跳急促或不規律、呼吸困難,應盡快求診。

無故腳部水腫,要小心是心臟問題。

無故腳部水腫,要小心是心臟問題。

藥物有助活動能力

41%受訪者以為心臟衰竭患者須換心方可續命;59%認為藥物只能吊命,香港心臟衰竭學會會董佘佩芝醫生認為毋須過分悲觀,「大部分患者透過藥物或手術,配合儀器,已大大減低換心的機率。手術主要處理心臟衰竭的成因,如冠心病要通波仔等。藥物則可幫助紓緩病徵、提升活動能力和生活質素,亦可預防入院和改善存活率。」

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可抑制腎素——血管升壓素——醛固醇系統,並提升利鈉肽水平,因此美國及歐洲的指引均建議於合適的患者上,使用ARNI代替傳統ACEI和ARB藥物。2018年研究發現ARNI較ACEI可減低再入院率達44%;刊於《刺針》的另一研究亦指出包括ARNI的綜合藥物治療,對比傳統藥物,患者可延長6年壽命,並有額外8年免因心臟衰竭住院或因心血管病死亡。

香港心臟衰竭學會會長黃加霖醫生最後提醒患者,「天氣轉涼,除了按時用藥、覆診,也要做好保暖、控制水分和鹽分攝取,保持健康生活習慣。情況穩定下也應接種新冠肺炎及流感疫苗,減低入院及死亡風險。」

認清徵狀 及早發現心臟衰竭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