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18-12-14 06:00:00

【觀察】明治維新150年 日本紀念甚麼

分享:

今年是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各地博物館都舉辦活動紀念,首相安倍晉三(圖)10月亦出席官方儀式,讚揚明治維新推動日本現代化,呼籲年輕人學習先人迎難而上精神。不過日皇明仁並無出席該儀式,左派亦批評安倍沒有談及明治維新的陰暗面。到底明治維新是甚麼,150周年應該紀念甚麼?

 

筆者中學讀歷史科時,明治維新經常被拿來跟晚清的洋務運動作比較。兩者都發生在19世紀後半,都是亞洲國家因應西方入侵而發起的改革,惟成果不一。今次文章不比較兩者,筆者想先集中介紹明治維新,畢竟很多讀者可能有些概念,但了解不太詳盡。

明治維新概括來說,是日本明治時代 (1868-1912年) 政府所推動的連串改革,包括政制、經濟、社會、軍事等多方面,為日本奠定現代化基礎,今日成為全球最富裕國家之一。但日益強大亦令日本野心勃勃,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就是在明治時代發生,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膨脹釀成二戰慘劇。改革和發展太快亦帶來各種社會問題。因此視乎政治立場甚至出身地域,日本國內對明治維新的評價不一。左右派之分大概還可理解,出身地域也有關係?皆因明治時代開端時還爆發了一場內戰。

明治時代之前的江戶時代,日本實行「幕藩體制」,天皇和傳統貴族只是整天窩在京都的花瓶,實權由掌握軍事的武士階層掌握,尤其是大將軍 (幕府) 和一眾地方領主 (藩)。需知道幕府和諸藩雖是上下關係,諸藩只需聽從大方向,有自己的財政甚至軍隊,幕府較任何一藩都強大,但諸藩加起來又強於幕府,幕府要服眾才可維持局面。於是當美國軍艦逼幕府簽下不平等條約實行開國政策,威信大降,一些向來暗中不妥幕府的藩以扶正天皇為藉口,發動對幕府的內戰,最終取勝成立新政府。

明治政府的領導層幾乎被這幾個藩的人壟斷,舊幕府和其他的藩則被排除,於是有地域之別。安倍晉三出身的山口縣 (當時叫長州藩) 正是反幕府和明治主力之一,所以安倍出於保守主義和鄉土情意都有動機讚揚明治維新,但其他地域就未必如此了。今年NHK的年度重點古裝劇以明治政府初期領袖之一,鹿兒島 (當時叫薩摩藩) 出身的西鄉隆盛為主角,亦反映明治維新的矛盾,因為西鄉後來發動叛亂反對明治政府,兵敗自殺。

儘管已以武力統一日本,明治政府的改革並非一帆風順。經濟特別是地稅改革引發各地農民暴動。徵兵制也是引發大量反對,農民不滿男丁被搶走,武士不滿全民皆兵自己失去定位。教育和生活都不斷西化 (如精英改穿西裝),又廢除原有的社會制度,加上禁止隨身帶刀奪走武士的象徵,武士階層更加不滿,尤其明治高官也是武士出身,令一般武士更覺得被出賣。

而即使政治被幾個舊藩壟斷,這個小圈子仍內鬥不斷,時有高官因權力鬥爭下台。西鄉隆盛就是在出任明治高官數年後辭職回到鹿兒島,隨後身邊聚集大批不滿政府的舊武士,最終決定起兵,卻遭政府鐵腕鎮壓。此事也是著名電影「最後武士」的藍本。明治高官亦遭到報復,下令鎮壓西鄉起事的大久保利通 (薩摩藩出身,本來跟西鄉是朋友) 翌年被暗殺身亡。

除了保守派不滿過份西化的矛盾,另一邊廂開明派也不滿不夠西化,特別是沒有民主自由,在各地示威抗議要求立憲和選舉。在壓力下,明治政府終在1889年頒布憲法和舉行議會選舉,但被批評是有限民主。國會兩院只有下議院是民選 (而且當初並非普選),上議院由貴族和委任議員組成。首相並非選舉產生,天皇有全權任命。軍隊也直接從屬天皇,不聽命於議會甚至內閣 (不過預算是受後者控制)。這些特點令日本未能真正民主化,以及軍隊不受控制,是步上軍國主義的遠因。這也提醒我們,明治維新在西化的同時也保留了日本特色,如教育引入西方學術又保留傳統道德忠君愛國,政府亦藉尊崇神道教加強天皇是神的觀念。

工業發展迅速,亦製造勞工問題和環境污染。較有名的有櫪木縣足尾銅山的開發,工業廢料流入河流污染下游大片農地,引發農民上訪示威,當區議員田中正造更阻攔明治天皇馬車請願,轟動全國。社會主義思潮也傳入日本,惟不斷遭到當局打壓。

以上可見,明治維新讓日本現代化和富強,但過程中有著大量政治和社會矛盾,絕非歌舞昇平只有好的一面,因此明治維新到底該如何評價和紀念,日本國內有不同看法。安倍10月出席紀念儀式前幾日亦剛好發生了一件事。教育大臣柴山昌彥見記者時提及明治政府發出,教學生效忠天皇的短文「教育敕語」,說部分內容值得學習。柴山的言論立即引來批評,他要澄清並非政府立場。日本政治到現在還未完全撇清明治維新的陰暗面。


文:假才子(傳媒工作者、比較政治碩士、假大空冒牌才子一名)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