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17-05-08 06:00:00

影像解剖技術應用於鯨豚 東華學院師生︰既省時又準確

分享:
影像解剖技術應用於鯨豚。

影像解剖技術應用於鯨豚。

研究鯨豚生態有助制定保育措施,惟傳統做法需將鯨豚頭骨做成標本,製作需時,更會增加處理人員感染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東華學院放射治療學4年級學生袁晞朗及其導師葛展榮首次在動物屍體身上使用「影像解剖」技術,技術比傳統解剖更準確和省時,更可減低獸醫或其他相關人員受動物感染的機會。

影像解剖是指利用電腦掃描、磁力共振和超聲波等影像學技術對屍體進行檢查,技術用於人類身上已有逾十年歷史,但從未在動物屍體上應用。電腦掃描能提供高對比解像度的影像,易於分辨軟組織和硬組織,藉着影像解剖所提供的數據,研究人員可以重建鯨豚樣本的三維(3D)影像;研究結果顯示,以電腦掃描重建的鯨豚頭骨3D影像的準確性超過八成,長遠可取代傳統人手解剖技術。袁晞朗指,透過影像解剖鯨豚屍體可了解鯨豚死因、病變及生活史,如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等,有助研究海洋生態及制定相關保育政策。

袁晞朗(左)及葛展榮首次使用新技術。

袁晞朗(左)及葛展榮首次使用新技術。

袁晞朗表示,葛展榮由2014年3月開始有關影像解剖的應用研究,數月後,他與葛的交談中得悉計劃,加上自己自小已對鯨豚有濃厚興趣,形容計劃是「屬於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請求葛展榮允許其參與,並於同年11月正式加入研究團隊,專責研究影像解剖技術。最終是次研究收集了9條擱淺鯨豚樣本,包括8條江豚及1條中華白海豚,每條擱淺鯨豚屍體會先交葛展榮及袁晞朗作影像解剖,之後才交由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人員作人手解剖。


他續指,過往製作鯨豚頭骨標本過程繁複,需要先以清水和阿摩尼亞浸泡頭骨三個月,以去除表面細菌,並以人手剝除肉質,過程可長達近半年,且有機會感染人畜共通傳染病,如肺結核,但利用電腦掃描能即時得到骨質組織資料,免除剝除肉質的步驟,過程亦只需少於1分鐘,資料亦可透過電腦永久保存。


葛展榮透露,此項研究經國際學術期刊刊登後,已有外國生物學家表示對此技術感興趣,預計未來此技術除應用於鯨豚研究外,亦可以拓展至其他動物,為不同類型的研究提供更多資料。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