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17-03-02 06:00:00

港大首用激光技術 侏羅紀近鳥龍現真身

分享:
專家過往只能觀察化石中骨骼,推測恐龍的外貌。(港大圖片)

專家過往只能觀察化石中骨骼,推測恐龍的外貌。(港大圖片)

近鳥龍翅膀在LSF技術下,可清晰見到翼膜(箭咀)。(港大圖片)

近鳥龍翅膀在LSF技術下,可清晰見到翼膜(箭咀)。(港大圖片)

研究恐龍有助了解現存生物的起源,但已絕種的恐龍,留下的化石似「剩番棚骨」,專家過往只能透過觀察骨骼,與鳥類、鱷魚等「親戚」比較,再推測其外貌;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兼古生物學家文嘉棋最近利用「激光誘導螢光技術」(Laser-stimulated fluorescence,LSF),替一種生於侏羅紀晚期的古生物、有羽毛的恐龍「近鳥龍」重塑輪廓外貌,因準確掌握骨肉軟組織資料,「真身」躍現,亦為研究鳥類起源及飛行起源提供重要資訊。


黑暗中發出螢光
新技術的原理是︰利用高強度紫色激光,在黑房中掃描化石,令在骨頭周圍、肉眼看不到的軟組織「在黑暗中發出螢光」,主要是激光會「刺激」一些保留在岩石基質的皮膚原子令它們發光,再用配有激光過濾器的相機拍照,揭示恐龍真正的外形。文嘉棋指,雖然該技術已有10年歷史,原用於探索石油的污染程度,但今次是首次用於恐龍化石身上。


近鳥龍是侏羅紀晚期的動物(約一億六千萬年前),與和古生物學家認為鳥類首次出現的時間十分接近。他指,「過去二十多年來,我們一直對中國東北部那些奇異的帶羽毛恐龍感到驚嘆。然而,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軟組織會這樣廣泛地被保存下來。」

 


顯示身體各部分輪廓
文嘉棋及其夥伴以3年時間,檢視放置於山東省天宇博物館超過200件近鳥龍的標本,挑選出其中保存了特別組織的十幾件,定量重建的結果,顯示了該恐龍身體各部分的輪廓,包括鼓槌狀腿、幼長尾巴、和看起來像現代鳥類翅膀的「手臂」、腿部上保存完好的鱗片,甚至連皮膚的紋理亦可看得一清二楚。

Ad Block


研究亦發現,近鳥龍體積與雞相近,並發現該龍的翅膀翼膜部分與現代鳥類相近,但仍保留了一些原始特徵,如近鳥龍的羽毛是較平均分布,而非似現代鳥類般一行行地排列。


可用於掃描植物魚類化石
文嘉棋補充指,雖然近鳥龍的身體結構與現有的飛行鳥類相似,惟仍未能足以證明近鳥龍可以在天空飛翔,但今次重塑近鳥龍輪廓外貌,有利重新研究恐龍如何嘗試飛行,以至最後演化成有飛行能力,均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他又指,新技術不只可用於恐龍身上,亦可用於其他物種如魚類化石及植物化石等。

Ad Block
文嘉棋用LSF技術重塑近鳥龍輪廓。(姚秀儀攝)

文嘉棋用LSF技術重塑近鳥龍輪廓。(姚秀儀攝)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