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1-07-27 19:35:00

揭極端生物深海節蟲生存之謎 科大浸大團隊破解基因組有新啟發

分享:
管蟲在深海以大型幾丁質管叢形成棲息地,在此環境當中,由光合作用所轉化出的有機物質通常十分稀缺。(科大提供)

管蟲在深海以大型幾丁質管叢形成棲息地,在此環境當中,由光合作用所轉化出的有機物質通常十分稀缺。(科大提供)

有種生物可於極端環境——深海海底熱泉(hydrothermal vent)與冷泉(cold seep)這種黑暗、高壓,經常含有高濃度有毒物質生態環境生存,牠就是「深海管蟲」,到底其生存秘密為何,科學界一直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直至近日,由科大浸大兩位學者帶領的科研團隊終於破解當中的奧秘,與深海管蟲體內的一種細菌有關。

錢培元(前排左)與邱建文(前排右)領導的研究團隊。(科大提供)

錢培元(前排左)與邱建文(前排右)領導的研究團隊。(科大提供)

由科大海洋科學系主任錢培元,與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共同帶領的研究團隊,於南中國海水深約1,400米的海底冷泉區採集深海管蟲樣本。隨後,透過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蛋白組學分析,發現與深海管蟲共生的細菌適應性強,能將硫代硫酸鹽、一氧化碳和氫氣等多種化學物質轉為能源。

錢培元解釋,深海管蟲的共生細菌擁有完整的新陳代謝途徑,為管蟲輸出營養。研究又發現,共生細菌為求與管蟲共生,已演化到分散宿主(即管蟲)免疫系統注意的策略,以免被殺;同時節蟲的基因組亦出現改變,會製造一種酶去消化共生細菌以獲取營養,更擁有一個可以控制細胞死亡的路徑,以確保細菌數量維持在對自己最有利的水平。

 
無腸管蟲獨特的支撐結構「幾丁質管」,讓管蟲能從海底獲取無機物,供與其共生的細菌轉化為有機營養物質。(科大提共)

無腸管蟲獨特的支撐結構「幾丁質管」,讓管蟲能從海底獲取無機物,供與其共生的細菌轉化為有機營養物質。(科大提共)

可發展新生物材料
團隊發現,深海管蟲的堅韌幾丁質管蛋白質,有35 種幾丁質管基質蛋白,當中有不同功用,例如「聚合酶」可以合成幾丁質微纖維,並將其分泌到細胞外基質。這次發現,可為不同應用範疇帶來新方向,包括開發補充營養策略或抑制微生物繁洐的新方法等;而深海管蟲所製造的酶,亦可能發展成一種新的生物材料。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