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1-07-16 12:25:00

3幢歷史建築列法定古蹟 即睇邊區最多歷史古蹟

分享:
西營盤般咸道官立小學

西營盤般咸道官立小學

政府今日刊憲,將三幢歷史建築列為法定古蹟,包括位於西營盤的般咸道官立小學、大埔的舊大埔警署和沙頭角的協天宮,令港島及新界法定古蹟數目分別增至54及53個,遠超九龍的13個及離島區的9個。

先後被中大教院使用

般咸道官立小學校舍自落成至今,一直用作教育用途。校舍於1941年建成,為1939年成立的「羅富國師範學院」舊校舍,該校是本港首間全日制師範學院。日治期間,學院關閉,校舍被徵用為日本憲兵總部,其後於1946年3月重開,至1962年遷往沙宣道新校舍。其後,該校舍先後被中大聯合書院、羅富國教育學院 (其後合併入香港教育學院)使用,並於2000年1月25日起成為般咸道官立小學校舍。

相關新聞:元朗沙埔村凌晨發生三級火波及多間鐵皮屋
  
校舍主樓樓高三層,以混凝土建造,另建有地庫。建築物呈E字形布局,中間部分狹長,兩端各有附翼。主樓是本港現代流線型風格建築的典型例子,特點是多用曲線及橫線,着重功能,極少裝飾。此外,位於主樓的防空洞見證日本入侵的歷史,在本港現存的歷史建築中頗為罕見。大樓內的意大利批盪、木門、木/鋼框窗戶及其小五金、意大利批盪作飾面的水泥階磚、木地板及旋轉樓梯等,均為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物料,且保持良好狀況。

般咸道官立小學主樓的中央旋轉樓梯及意大利批盪飾面。

般咸道官立小學主樓的中央旋轉樓梯及意大利批盪飾面。

新界首個掛英國旗地方

位於運頭角里山頂的舊大埔警署於1899年落成,為新界首間警署及警察總部,亦是新界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警署。英國於1898年接管新界,翌年4月16日英國於舊大埔警署升起英國國旗,為全新界首個升起英國國旗的地方。日治期間,警署空置,其門窗、木地板,以及其他可用的物品均被附近居民搶掠一空。日佔結束後,警署恢復運作至1987年。主權移交後,舊大埔警署被用作香港警務處新界北總區防止罪案組辦事處及水警北分區臨時辦事處;現時已透過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活化為綠匯學苑,推動保育及永續生活。

相關新聞:3戰前配水庫 古諮會擬評一級歷史建築

舊大埔警署由三幢單層式「實用主義」建築物組成,即主樓、職員宿舍和飯堂大樓,並由一片平坦寬廣的草坪連接。建築物內部簡約實用,切合警隊的運作需要。而原有的建築構件,例如荷蘭式山牆、裝飾性窗拱和窗台、鑄鐵排水渠和雨水斗,以及壁爐等,均大致保存原貌;外部構件如入口附近的保安崗亭及八角形水井、主樓前院的旗桿和兩座炮台,以及草坪上的磚砌焚化爐,均保存良好。過去120年,雖然內部曾因運作需要而進行多次翻新、改建及加建,但大部分原有建築構件仍然可見。

舊大埔警署

舊大埔警署

合宗教、公共事務、教育及經濟於一身

沙頭角協天宮於1894年至1895年間重建,以取代原先的關帝廟。協天宮是上世紀沙頭角社區的宗教、公共事務及教育場所,曾用作福德私塾校舍,為山咀的兒童提供教育。協天宮亦對19世紀末沙頭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是現存少數與東和墟相關的主要廟宇。東和墟由村落聯盟「十約」經營,而「十約」由1830至1930年代支配沙頭角地區的經濟,反映海外華人社會與沙頭角地區的社會網絡。

相關新聞:主教山配水庫疑受外來污染 專家反對短期內開放參觀

協天宮於1959年起再用作學校,以部分地方作當時新成立的山咀公立學校辦事處及課室。至2015年,學校回復戰前原名,即福德學社小學。目前,廟宇已不再用作教學。山咀村民仍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慶祝關帝誕。在建築方面,精巧的神龕及簷板、前進及後進的三葉形拱門,以及正立面的精緻青磚外牆、花崗石門框和鰲魚灰塑枕樑,均保持完好。

協天宮

協天宮

般咸道官立小學主樓的中央樓梯及弧形外牆。 般咸道官立小學主樓的木門、帶花紋玻璃或普通玻璃的鋼框窗戶及舊式小五金,均保持完好。 舊大埔警署職員宿舍。 舊大埔警署飯堂大樓。 舊大埔警署報案室連囚室及槍房。 協天宮正門上方石匾「協天宮」刻字,由光緒十六年進士梁芝榮於1894年所書。 協天宮後進明間神龕的三層彩色花罩配有手工精細的鏤雕花卉、動物和吉祥物圖案。 協天宮內原有燈樑刻有「光緒弍拾年歲次甲午季冬月吉旦重修」。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