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癌症
2020-09-16 04:30:00
日報

全球首例 內鏡機械人做ESD治療大腸癌

分享: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幸而大腸癌篩查開始普及,可找到更多早期患者及早治療。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先進的微創手術,最大好處是可保留完整腸道,適合治療早期腸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近成功開發手術機械人EndoMaster EASE系統,提升大腸ESD手術的安全性和成效,並順利完成全球首宗個案。

傳統大腸癌手術治療有開腹手術或者腹腔鏡切除術,但需要將受影響腸段切除。而ESD的創傷性較低,只需在黏膜下注射後用內鏡電刀將整塊附於黏膜的病變組織,連同周邊邊緣和黏膜下的病變組織切除,保留腸道並達到根治效果。ESD適用於早期大腸癌或癌前病變,而病變侵犯深度局限在黏膜層或淺黏膜下層,且沒有淋巴轉移。

機械臂十分幼細,可於腸道中做精準的手術。

機械臂十分幼細,可於腸道中做精準的手術。

ESD難度高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組吳兆文教授指,「由於ESD手術難度較高,而且需時約2至3小時,如醫生經驗較淺的話,出血和腸道穿孔的風險也較高。」中大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解釋,「難度在於鏡頭、電刀及溶液注射均由一支手術工具完成,尤其手術後段要切除的組織亦難以定位;醫生一般需要80至100小時培訓才掌握到此技術。」近年大腸癌篩查可找到更多早期患者,有必要改良ESD技術。

接受大腸癌篩查或照大腸鏡,有助預防大腸癌。

接受大腸癌篩查或照大腸鏡,有助預防大腸癌。

EndoMaster EASE系統  安全精準
近年手術機械人技術和3D腹腔鏡,大大提升了微創手術的質素。趙偉仁續指,「中大醫學院由2010年起與新加坡合作開發機械人內鏡平台,以提升ESD手術的安全度和成效,現已開發第二代平台、適用於大腸ESD的EndoMaster EASE系統。系統具備3個工作通道,可讓兩支機械臂和配件通過,能夠做到更精準的注射、拉起和切割動作。」


希望擴展用途
現臨床測試已為6名患者以EndoMaster EASE系統做ESD手術,手術過程順利,平均需時為88分鐘,而且沒有術後出血或穿孔的併發症出現。趙偉仁表示,「臨床測試希望可招募到共46位患者,以得到更有力的數據。而胃、食道、耳鼻喉方面的臨床前期研究亦已展開,希望系統可應用於更多地方;內視鏡縫合亦是另一研究方向,如成功就可再擴闊應用範圍。」

(左起) 趙偉仁、陳女士、吳兆文

(左起) 趙偉仁、陳女士、吳兆文

避免切除直腸
現時65歲陳女士為世界首宗接受EndoMaster EASE系統做ESD手術的個案,她今年6月於私家醫院做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初期腫瘤,當時醫生表示或需要切除直腸,但將來就要使用人工造口排便,令她相當擔憂。同時因經濟問題轉介至威爾斯親王醫院,幸而遇上EndoMaster EASE系統臨床測試,能夠保留直腸的同時切除腫瘤,最後報告亦指出屬良性晚期腫瘤,將來或出現癌變。陳女士表示術後兩日便出院,沒有任何不適,身體復原很快。趙偉仁建議患者術後首周應進食軟餐,之後就能夠正常進食。同時要留意有否大便出血,慎防腸道延後穿孔。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