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1-07-29 04:30:00
日報

修復濕地吸引候鳥 塱原生態公園2023竣工

分享:

政府正在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興建約37公頃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土木工程拓展署在前年展開優化和復修工程,將荒廢農地和部分旱田復修成濕地生境,令整個塱原增加約8公頃濕地,即由原本14公頃增加至22公頃。目前已完成約5公頃的工程,料整個工程2023年完成。

隨著環境變化,漁護署在4至6月,共錄得12種雀鳥在塱原繁殖,更首次錄得黑翅長腳鷸,共發現7個鳥巢。高級自然公園主任陳倩慧指,目前已在濕地錄得逾300種雀鳥,佔全港鳥類物種逾五成。

另外,塱原將有1至2公頃稻米田,工程團隊要趕及候鳥遷徙季節(10至12月)前完成稻米的種植工作,以便作為候鳥的補給站,包括極度瀕危的黃胸鵐(禾花雀)。稻米使用拋秧的形式種植,讓稻苗成長時自然地形成不同距離,同時方便觀察雀鳥。優化工作以「保育」為要點,承建商須事先提供機器進入農地的路線過程,並盡量使用小型機器以減少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工程師曹偉雄指,用機械復修農地是無可避免,但不代表破壞環境。

公園劃出5公頃訪客區,並設有茶屋、戶外教室等設施,讓公眾認識濕地保育。早前有市民擅闖塱原稻田內拍照,曹偉雄指已加設圍欄,並在公園開放後增設人手作監控。

有白鷺造訪塱原自然生態公園。(蘇文傑攝)

有白鷺造訪塱原自然生態公園。(蘇文傑攝)

團隊要趕及候鳥遷徙季節前完成種植稻米。(蘇文傑攝)

團隊要趕及候鳥遷徙季節前完成種植稻米。(蘇文傑攝)

工程團隊於水滋田施放雞糞再灌水,以培養水蛭、紅蟲等無脊椎動物作為較高等生物的食糧。(蘇文傑攝)

工程團隊於水滋田施放雞糞再灌水,以培養水蛭、紅蟲等無脊椎動物作為較高等生物的食糧。(蘇文傑攝)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