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1-04-20 17:53:00

1.3億年前蒙古魚吃甚麼?研究便便化石就知道!

分享:
蒙古國Tatal盆地出土的7件糞便化石。(互聯網)

蒙古國Tatal盆地出土的7件糞便化石。(互聯網)

1.3億年前的魚類便便內藏甚麼玄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3名博士生,最近完成對蒙古國西部Tatal盆地出土7件糞便化石的研究,推測它們可能來自鱘形目及肉鰭魚類。團隊又透過高精度電腦顯微斷層掃描發現,糞便中夾雜著骨骼殘片和鱗片,包括完整的圍眶骨,還有疑似植物花粉等,顯示其產生者可能是雜食動物,或者捕食了植食動物。團隊同時推斷,糞便主人的消化系統環境可能並非強酸性,不足以溶解食物中的骨骼等,而還未被完全消化的對象可能是叉鳞鱼目。研究結果近日已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出版社「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網上科學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內地傳媒報道,曾有研究顯示,蒙古國Tatal盆地在1.3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有一片廣闊水域。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1998年參與蒙古高原國際恐龍項目科考期間,在Tatal盆地採集到上述7件糞便化石,如今交由3名博士生Paul Rummy、Kazim Halaclar及陳鶴展開研究。研究結果除了顯示白堊紀早期蒙古國西部生活著大量魚類,同時證實發現4個新的糞便化石遺跡類別,包括2個新的遺跡種(Hyronocoprus tsagantsabensis和Hyronocoprus hunti)及2個新的遺跡屬(Megakalocoprus barremianensis和Scrollocoprus tatalensis),而該件體積最小的Scrollocoprus tatalensis遺跡化石,是迄今全球發現的第二件中生代渦旋狀糞化石。

Ad Block

報道指,糞便化石是遺跡化石,不同造跡者所產生的糞便有不同形態特徵,透過比對不同糞便化石,可發現造跡者相應類群及其腸道構造的演化信息。隨著近年人們逐漸認識到糞便化石所包含的信息在古生物學和古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糞便化石已成為揭示古生物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

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網上科學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互聯網)

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網上科學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互聯網)

糞便化石表面的黏附物。(互聯網)

糞便化石表面的黏附物。(互聯網)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