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江區短劇基地拍攝的微短劇拍攝現場。(新華社)
內地微短劇因結構簡短、內容集中、節奏明快和劇情跌宕起伏,而迅速走紅網絡。根據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達34.9%。有內地小鎮因微短劇而發展成拍攝基地,儼如小鎮版「荷李活」。
在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中童鎮,35歲的蔡志剛白天是保安隊長,晚上卻變成微短劇裡的家庭醫生,「白大褂一穿,聽診器一戴,說話也變得慢條斯理了。」
小鎮基地設逾120場景 聚集3800名群演
2022年前,中童鎮曾因眼鏡產業聞名,現正被微短劇產業重塑成拍攝基地,擁有逾120個不同風格及年代的室內場景,每年承接數百部微短劇製作。在「拾方光影」影視基地帶動下,余江區村民紛紛成為微短劇「群演」。當地有逾3,800名群眾演員,大多無演藝經歷,但透過專業導演及場記的安排,結合後期剪輯,也能完成流暢劇情。58歲的姜有水是其中之一,不但勝任不同角色,還成了村裡的星探,替劇組尋找所需群演。他很滿意這份工作,「台詞多的,一天能有個五六百(人民幣)。」
當地政府在打造鄉鎮荷李活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招商引進拾方光影,並提供很多政策優惠。拾方光影藉高度集中的多元化室內場景,為劇組節省轉場資金及時間成本。一部戲涉及的20個場景中,70%可在同一棟樓完成;並提供住宿餐飲、24小時劇組管家以至發行推廣的一條龍服務。有選擇在余江拍攝的廣州公司製片人直言成本控制是關鍵,「我們短劇的特點就是小製作、短周期,基本上一部劇7到10天就拍完,兩到三個月就能上線。」
像余江區一樣,以產業園為地標,以政策和地域優勢吸引人才及內容公司進駐,帶動服裝、道具及餐飲等配套產業,最終形成微短劇創作基地,目前已是不少地方的短劇發展策略。然而微短劇發展過程中,內容良莠不齊、版權爭議等問題也逐漸顯現。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月公布《關於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 促進網絡微短劇行業健康繁榮發展的通知》,明確落實「分類分層審核」制度、「白名單」制度等,規範微短劇傳播秩序。3月,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下達2025年首個管理提示,強調微短劇創作要「爽」而有度。
「爽劇」中外皆愛 「出海」收入豐厚
隨著新規出台,未來幾年微短劇將成相對獨立的影像類別,行業巨頭勢推動微短劇精品化、產業化及國際化。事實上「出海」(輸出海外)已成微短劇新增長點。數據分析機構Sensor Tower數據顯示,今年首季全球短劇應用程式內購(In-App Purchase)收入近7億美元,是去年首季近4倍。全球短劇應用的下載量去年首季達3.7億次,是去年同期6倍多。
「爽劇」題材微短劇——以快速滿足觀眾情緒爽感為核心的影視類型,包括提供「報復快感」、「逆襲成就感」或「情感宣洩」,節奏緊湊、衝突直白的模式,在全球包括亞洲歐美都有市場;不少外國觀眾對中國文化興趣濃厚,想透過微短劇了解中國人和事。但微短劇也應注重對多元題材的創新開發,借助出海這股東風展現中華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