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好去處|香港4大藝術文化親子節目 亮點一文看清
文化藝術活動代表着一個城市的活力和創意,香港作為東西文化交匯樞紐,面向國際,吸引國內外藝術家匯聚交流,不同文化交織碰撞,引發共鳴,令亞洲東方之珠綻放不一樣的光彩。
今個暑假適逢是藝術發展局30周年,將會舉行一連4個月的誌慶藝術節,連同每年一度的國際綜藝合家歡,多個國際及本地藝團大放異彩,為市民呈現嶄新多元現場表演。喜歡香港流行文化,不容錯過香港文化博物館和電影資料館的港漫與港產片展覽,以笑聲展現港式幽默的魅力。近在咫尺,各區公共圖書館正舉行夏日圖書館節,設免費故事工作坊和親子手作班,讓區內家庭享受片刻舒心的藝術時光。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1.國際綜藝合家歡 新版《天鵝湖》糅合雜技芭蕾舞

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在家傳戶曉的《天鵝湖》中加入超過20個雜技表演,以倒立翻騰扮演跳躍的小青蛙,在空中吊環上表演天鵝飛翔,使這部經典劇目變得優雅又刺激,令人拍案叫絕。(圖片來源: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國際綜藝合家歡)
喜愛「睇騷」的觀眾,一定不會錯過每年一度的國際綜藝合家歡。今個暑假將有多個本地及來自世界各地及本地藝術家進行豐富表演,焦點包括8月初公演、由「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呈獻的新版雜技芭蕾舞劇《天鵝湖》,節目把芭蕾舞的優雅與中國雜技的膽識融為一體,單看預告已令人歎為觀止;另一重頭戲是美國國家青年交響樂團的演出;以及韓國天地人劇團《咕嚕咕嚕深海找爸爸》的生動活潑多媒體劇場等,門票在城市售票網(urbtix)發售。
除了現場表演,大會亦舉辦了各種文化藝術相關的工作坊、後台導賞、電影放映等節目,務求令社會各階層都能享受藝術的樂趣。
國際綜藝合家歡2025詳情
日期:7-8月
地點和收費:視乎活動
2.藝術發展局30周年 連串藝術節目與民同樂

藝術發展局是政府法定機構,多年來通過資助、政策及策劃、推廣及發展等,全方位支持香港藝術發展,培育本地藝術人才。本月底舉行國際活版節的主辦方「當代印藝」亦是藝發局「優秀藝團計劃」的資助團體。(圖片來源:國際活版節Instagram)
今年(2025年)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成立30周年,局方在6月至10月期間舉辦30周年誌慶藝術節,連結本地主要資助藝團及藝術家,舉辦一連串涵蓋音樂、戲劇、舞蹈、多媒體及視覺藝術的精彩節目,讓公眾參與和互動。
7月25至27日在中環PMQ元創方就有由當代印藝主辦的首屆「國際活版節2025」; 8月9至10日有大埔藝術中心開放日;另外今個月底至10月將有亞洲現代交響樂團首演、非常林奕華《梁祝聲音節》、未景之業舞蹈劇場《破地獄》韓國篇,以及香港歌劇協會威爾第《阿伊達》等表演,大家不容錯過。
藝發局30周年誌慶藝術展詳情
日期:6至10月
地點和收費:視乎活動
收費: 免費入場
3.香港流行文化節 港產片與港漫中領略港式幽默

在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漫眾同樂—幽默港漫格格趣」展覽中,觀眾可以在漫畫照相館走進漫畫書的畫框內。(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笑聲是人際關係的橋樑,讓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輕鬆與快樂。今年香港流行文化節2025以「喜尚+喜」為主題,旨在於香港音樂、影像和文字中尋找爆笑因子,讓人從中感受到香港流行文化的傳承、流轉、融和與突破。
活動在4月經已開幕,涵蓋舞台演出、電影放映、專題展覽及外展活動等。其中在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漫眾同樂——幽默港漫格格趣」展覽,展出不同年代的港漫手稿、漫畫書和主題產品等,讓讀者重溫1950年代至今經典港漫的幽默與魅力;而西灣河的香港電影資料館則舉行「娛樂無窮——笑看八、九十年代香港喜劇電影」展覽,展示近百條喜劇電影選段,帶領觀眾在笑聲中拆解港式笑話的組合元素和精妙之處。
香港流行文化節2025詳情
日期:即日至明年3月
地點: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西灣河香港電影資料館
收費:香港文化博物館常設展覽及「漫眾同樂——幽默港漫格格趣」展覽,免費入場;香港電影資料館「娛樂無窮——笑看八、九十年代香港喜劇電影」展覽,免費入場
4.夏日圖書館節 免費親子工作坊 學整燈牌音樂盒

在「夏日圖書館節2025」的手作霓虹STEAM工作坊中,導師將講解香港霓虹燈招牌的歷史及文化意義,以及解構霓虹燈及冷光霓虹膠管發光的科學原理。(圖片來源:夏日圖書館節2025)
書中自有黃金屋,今個暑假香港公共圖書館將舉辦「夏日圖書館節2025」,活動以「夏日足跡—本地文化故事」為主題,舉辦多項文化活動,包括針對不同年齡讀者開設的故事工作坊;教人製作創意香港路牌、霓虹燈牌、長洲太平清醮小擺設及特色音樂盒的親子工作坊;適合成年人參加的港式山水畫及立體交通工具摺紙班等;還有一系列與香港飲食文化相關的線上節目,以及有關秦漢時代的書籍展覽。
活動地點涵蓋多區圖書館,費用全免,但須預先報名,詳情可以瀏覽「夏日圖書館節2025」網址。
夏日圖書館節2025詳情
日期:7至8月
地點:各區公共圖書館
收費:免費參加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於am730刊出,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