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自由行|古迹遺址中的破浪之路|人文篇
考究歷史,粵港澳大灣區可說是近代中國變革的搖籃,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即為廣東中山人。與此同時,大灣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岐澳古道為中國打開一扇「睜眼看世界」的窗口。
漫步一眾古迹遺址,既感受嶺南先民「向海而生」的開拓精神,也親身見證中國百年的滄桑巨變。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東莞虎門銷煙遺址 重遊鴉片戰爭古戰場
坐落於東莞市虎門鎮的鴉片戰爭博物館,是紀念性和遺址性相結合的專題博物館,總面積達80萬平方米,包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台舊址」,是鴉片戰爭的歷史見證。
鴉片戰爭博物館始建於1957年,初期命名為「林則徐紀念館」,1972年曾經改名為「鴉片戰爭虎門人民抗英紀念館」,及至1985年再重新命名為「虎門林則徐紀念館」。
及後為利於對鴉片戰爭遺址的管理,又再增加一個新名字,即「鴉片戰爭博物館」。
嚴格來說,鴉片戰爭博物館共有兩大展館。銷煙池位於主館「虎門林則徐紀念館」內,其他展品還有林則徐手書的對聯、條幅,以及當年繳獲英軍的洋槍、洋炮等珍貴的實物資料。
至於當年鴉片戰爭古戰場遺址,也是中國保留得最完整、最有規模的古炮台之一的威遠炮台(也是其中一座虎門炮台遺址,另一座為沙角炮台遺址),則與海戰博物館共為另一部分,同屬鴉片戰爭博物館管轄。
中山孫中山故居 近代中國變革起點
孫中山故居位於中山市翠亨村,現址已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亦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於此。
孫中山故居是一幢磚木結構、中西結合的兩層樓房,並設有一道圍牆環繞著庭院,由孫中山本人親自設計並主持建造。
故居內部有不少地方源於孫中山本人,其中在正門的一副對聯,「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據傳就是孫中山在落成後親筆撰寫。
故居正廳的擺設亦是孫中山親自布置。1883年,孫中山從檀香山帶回來兩盞煤油燈,並放置在橋台上。
此外,故居的書房至今仍保存孫中山使用過的書桌、枱椅、鐵床。1893年的冬天,孫中山在書房內草擬《上李鴻章書》,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主張。
佛山南風古灶 海上絲路「名物」產地
南風古灶建於明代正德年間,距今有超過500年歷史,是世界上連續使用至今最古老的柴燒龍窯。
所謂「龍窯」,皆因窯口建於山坡之上,窯體猶如巨龍從天而降。石灣的居民稱龍窯為「灶」,加上龍窯的灶口正對南方,灶尾榕樹成蔭,每到夏天涼風送爽,故亦稱「南風灶」。
文獻記載,石灣陶器在宋代已有出口。當時對於海外國家來說,相較瓷器,陶器是廉價的日用品。明代以後,石灣陶器的出口不僅是日用陶器,藝術陶塑、建築園林陶瓷等也源源不斷輸出國外,外銷主要區域有東南亞、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部等。
對普通游客而言,南風古灶最有趣好玩之處是石灣陶瓷博物館內的大型玩陶廳,不僅可觀賞到古老的柴燒技藝和石灣陶藝創作的絕技,還可親身體驗製陶和柴燒的樂趣。
中山岐澳古道 海上絲路重要通道
岐澳古道是古代的香山縣城石岐(今中山市石岐)通往濠鏡澳(今澳門)的陸上通道,修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明清時期的香山縣,包含今天的中山、珠海和澳門。
岐澳古道全長70公里。清中葉後,石岐的百姓會沿岐澳古道往來石岐與海外貿易重要中轉港澳門,有識之士則循此道將西方物產、思想文化帶回來。
到了1936年,岐關公路全線通車,岐澳古道完成歷史使命,逐漸被人遺忘。
想要徒步體驗岐澳古道,重走「中山絲綢之路」,推薦自2018年起正式對公眾開放的五桂山路段,全長5.5公里,是保存最為完好的岐澳古道,也是中山市民的假期好去處。
延伸閱讀:灣區自由行|古迹遺址中的嶺南文脈|人文篇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於am730刊出,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