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4-05-13 04:30:23
日報

中風年輕化 症狀不只談笑用兵

分享:
中風

中風年輕化 症狀不只談笑用兵

本港每年平均約有三千多人死於中風,一般為50歲以上,不過近年中風的發病年齡開始出現下降趨勢。中大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海東認為,長者對中風的關注度增加,反而年輕人未有特別注意,可能是導致年輕化的因素。

高危因素

吸煙、肥胖及三高等都是中風的高危因素。黃海東指,生活及飲食習慣導致很多年輕人肥胖,血壓高、糖尿病及膽固醇高在年輕人中不常見,但隨年齡增長,大約4、50歲後血壓就開始升高,很多人患病而不自知,甚至爆血管後才知有三高。而退休人士很多時因擔心身體出現三高等問題,在飲食及生活習慣上也特別小心,反而減少了中風的比率。

另外,先天血管畸形、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等都會增加中風風險。

中風

黃海東認為長者對中風的關注度增加。

位置不同症狀有別

自我評估中風有口訣「談笑用兵」,談:談話時口齒不清,表達有困難;笑:笑時面歪不對稱;用:一邊手腳突然無力或麻痺;兵:出現任何一種症狀就要「班救兵」。但如中風位置不同,表徵也有分別,如患者突然頭暈,無法站穩時,可能是小腦中風,「很多人誤會是老人家耳水不平衡,見手腳沒有事,就沒有留意,錯過治療時機。也有患者中風位置在視覺神經附近,手腳沒事但視力模糊了一部分,或出現暫時性黑矇症,即短暫有血塊走過眼睛的血管,導致突然眼前一黑,這些都可能是中風的先兆。」

中風主要分缺血性及出血性兩類,大部分缺血性中風沒有痛感,但出血性中風患者會因腦壓增大而出現劇烈頭痛。如瘀血體積細,只會出現輕微頭痛,大部分人也不會因此就醫,食止痛藥及休息了事;但當瘀血變大,頭痛會愈來愈強烈。症狀比起「談笑用兵」較不明顯,容易被忽視。
 

中風

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會間接導致中風。

勿忽視小中風

缺血性中風除大家熟知的腦梗塞外,也有俗稱「小中風」的短暫腦缺血發作(TIA)。黃海東提到,小中風是由於腦部有短暫性供血不足,導致短暫、可逆轉的神經功能障礙。這種短暫的腦受損也會產生與中風相同的徵狀,但一般只維持數秒至數分鐘。

小中風的症狀包括身體出現輕微麻痺、無力等,通常只要稍作休息就會回復正常,很多時會被誤會是扭傷。黃海東指,只要在24小時內完全康復,就屬小中風,但根據統計三分一有小中風經驗的人,最終會發生中風,當中8%在頭一個月內出現,12%在第一年內出現。

中風治療

治療方法取決於患者中風的類型,出血性中風視乎瘀血大小,決定如何止血或以手術取出血塊;缺血性中風則可接受靜脈溶栓治療,在靜脈注射溶血藥物,令阻塞血管的血塊溶解;如果是大血管阻塞,溶栓治療效用不大,就要做經動脈取栓術,利用微導管在腹股溝位置,經股動脈置入頸部血管,甚至腦部血管堵塞的位置,再透過儀器將堵塞血管的血塊取出。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