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解碼|腳痺、行路無力可能是坐骨神經痛引發 嚴重須進行腰椎減壓手術
站立、坐下或提取重物的姿勢不良,可誘發坐骨神經痛,患者不但要受痛楚折磨,嚴重更要進行腰椎手術。骨科專科醫生林育義表示,坐骨神經痛主要侵襲壯年人,最年輕求診病人僅16歲。現時有不同治療方法,包括消炎止痛藥、外用消炎止痛貼等,視乎病情輕重而採用,呼籲患者及早求醫,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避免病情惡化。
林醫生表示,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範圍出現痛症,當中涉及腰椎L4、L5及薦椎S1之間的椎間盤和神經線,以及由髖關節伸延至小腿的位置。患者症狀包括腳部出現麻痺、肌肉無力。部分患者會由腰痛開始,伸延至小腿痛,甚至腳背或腳底痺痛。
「患者可能因為突然提取重物、或意外扭親腰部,誘發坐骨神經痛。多數形容病發時感到閃痛,猶如像觸電一樣的痛楚。」林醫生補充。坐骨神經痛患者可以在各種情況下出現痛症,例如站立、坐下或走路期間,也有些患者無論任何姿勢都感疼痛,情況因人而異。
錯誤姿勢導致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的成因,多涉及腰部椎間盤突出,引致神經線受壓而發病。當中主要與長期姿勢不良有關,例如坐下或提取重物的姿勢錯誤。或者因腰部退化,令椎管狹窄及椎孔關節增生,造成坐骨神經痛。此外,梨狀肌症候群也可引起相似病徵,令人容易混淆。病人可經臨床檢查及影像診斷檢查,例如磁力共振,評估相關椎間盤有否壓到神經線,藉此作正確診斷。
坐骨神經痛的影響不能被低估,患者或會長期受痛楚折磨,無法如常生活,嚴重更可致大小便失禁。臨床所見,求診患者通常比較年青,介乎10多歲至30多歲,最年輕患者只有16歲,接受保守治療後情況有改善,繼續接受觀察。另有一名30多歲男子因腰痛及腳痺求醫,證實受坐骨神經痛影響,後來病人出現小便困難,估計與神經線嚴重受壓有關,需進行腰部減壓手術,切除突出椎間盤後,病情才獲改善。
外用消炎止痛貼減少影響胃部
治療方面,若神經線受損不嚴重,可採取保守治療,包括多休息、進行物理治療及服用藥物。例如消炎止痛藥,以紓緩痛楚。若本身有胃病,不適合長時間服用消炎止痛藥,此時可考慮使用處方外用消炎止痛貼。
林醫生指出,外用消炎止痛貼可直接貼於患處,讓藥力直接滲透作局部紓緩,減低出現副作用的機會。若口服止痛藥、外用消炎止痛貼難以控制病情,患者便要考慮進行腰椎減壓手術,將突出的椎間盤或增生結構切除,減低痛楚及對生活的影響。
保持良好姿勢免受坐骨神經痛侵襲
要預防坐骨神經痛,應留意有否保持良好姿勢,包括提取重物時,腰部要挺直。平日多做運動,鍛鍊核心肌群,例如急步行、游水及踩單車,提防被坐骨神經痛侵襲。
林育義醫生提醒,治療坐骨神經痛有不同方案,各有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治療方案。

骨科專科醫生林育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