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認為,本港的晚期護理服務仍有改善空間。(資料圖片)
本港面對人口老化,晚期護理服務需求將不斷上升。全港約有8.5%長者居於安老院舍,接受晚期醫療護理及照顧,直至百年歸老。華人社會講「好死」,在臨終時安樂及有尊嚴;不過,有老人科醫生發表回顧文章指出,老年患者的臨終「經驗」與「好死」有一段大距離,認為有關工作仍有改善空間,提高長者臨終前的生活質素。
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陸嘉熙在最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發表回顧文章,探討香港安老院為老年人提供晚期護理服務。根據文獻記載,「好死」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死亡過程,包括疼痛和病症控制、尊嚴、私隱和死亡地點。香港安老院的慣常做法是將身體不適的長者送往急症醫院,部分甚至在醫院離世,而公立醫院一般欠缺相關設施和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為這些臨終老年患者提供「好死」的選擇,令患者的臨終「經驗」與「好死」仍有一段距離。
陸嘉熙表示,為改善臨終患者的死亡質素,馮堯敬醫院於轄下的社區老人評估小組於2009年9月與兩間安老院和院友家屬試行晚期護理服務計劃,有22位病人參與計劃,其中9人被送往急症部門後,獲安排到獨立房間,在家屬陪伴下離世。
此外,醫院自2012年起為住院患者度身訂造合適的晚期臨床護理計劃,至今已有逾500名病人受惠。2015年8月,醫院更設立備有8張病床的臨終護理病房,好讓有需要時家人能隨時陪伴病人。醫管局亦同年9月更新維持末期病人生命治療的指引,並在10月開展加強社區老人評估小組支援安老院舍晚期醫護服務的計劃。陸嘉熙認為,政府近年開始關注老人的臨終護理,但要追趕其他亞洲地區,則仍要多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