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2-11-10 04:29:15
日報

新型支架 一次過處理多部位主動脈瘤

分享:

胸主動脈瘤及主動脈撕裂雖不算常見,但本港每年仍造成逾1,400宗入院及300宗死亡個案。中大醫學院心胸外科團隊最近成功採用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完成亞洲首個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至今25個手術案例均取得滿意成效。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何殷傑醫生表示,主動脈呈拐杖形狀,是血液由心臟泵出至各個主要器官的唯一通道,猶如高速公路。若出現胸主動脈瘤或者主動脈撕裂,就如體內一個計時炸彈,隨時可以致命。

Ad Block
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

新型支架及植入支架的儀器。

胸主動脈瘤 主動脈撕裂

胸主動脈瘤(中)生長期很長且平靜,可發展至主動脈撕裂(右)。

可多位置出現

胸主動脈瘤並非在血管上長出腫瘤,而是局部主動脈永久性擴張,如最大直徑達4.5厘米或以上,又或比相鄰正常主動脈直徑大超過50%,便稱為主動脈瘤,而且可多位置同時出現;主動脈撕裂則為血管內膜受損,令血液流入主動脈壁各層之間,視乎緊急程度和治療選擇可分為A和B兩型。

何殷傑續指,胸主動脈瘤通常沒有徵狀,只有少數患者有胸部壓痛、背痛、聲沙、氣促、咳嗽,但如發展至主動脈撕裂,就會有上背劇痛和呼吸困難,「外國研究指主動脈撕裂只有兩成患者可生存,其他人於送院前、術前和術後死亡。」

0%死亡率

主動脈疾病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原因是人口老化,以及心臟檢查變普及,提早發現更多個案。治療上,除手術修復及動脈瘤切除外,更常用是「全主動脈弓置換及冷凍象鼻手術(TAR FET)」,即植入覆膜金屬支架,取代部分血管、支撐並防止主動脈撕裂或破裂。中大醫學院早前引入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有防止回彈的設計,避免術後降主動脈位置回縮的風險。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藤川拓也醫生指,若患者出現多段病變,傳統需接受多於一次手術,「第一次先開胸處理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的血管瘤,第二次於側胸開刀,解決降主動脈問題,惟患者有可能因病情發展而等不及第二次手術。TAR FET則可一次處理多部位問題,減少手術次數及住院時間;團隊利用新型支架更實現了25案例0%死亡率。」中大團隊於過去10年完成超過140次TAR FET,引入技術初期已做到9%死亡率,比國際同類數據優勝,現時更進一步。

全主動脈弓置換及冷凍象鼻手術 TAR_FET

(左起)黃鴻亮、何殷傑及藤川拓也。

於頸部凸出

57歲的吳女士在二十多年前左邊頸部腫脹,並有輕微聲沙,求診發現胸腔主動脈異常,主動脈弓凸出到頸部位置,但當時香港未有相關治療技術,故持續觀察。至去年9月,吳女士聲沙及腫脹問題變嚴重,檢查發現多段主動脈出現主動脈瘤,有撕裂的可能,於是安排今年7月接受新型支架TAR FET手術。術後3天可如常走動,約一星期出院,惟聲帶神經受壓而有損傷,聲沙或須額外治療才可改善。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黃鴻亮教授指在疫情期間引入新手術設備亦是一項挑戰,「過往可派員到海外受訓,而現只能透過虛擬平台,接受德國教授的手術指導和考核。在團隊的豐富經驗和充足準備下,手術順利,患者術後情況良好。」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