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1-01-05 04:30:00
日報

眼底相助6歲前篩查自閉症

分享:

自閉症是神經發育障礙,自閉兒童若可得到及時介入,對成長有莫大幫助。可是現時要作出評估需時,容易錯過6歲前的介入黃金期。中大醫學院剛剛成功研發「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ARIA)」技術,可快速計算自閉症風險,若有懷疑即可及早對症下藥。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研究及生物統計中心主任徐仲鍈教授表示,「過往有研究指出,視網膜神經纖維層變薄,與高功能自閉症和阿斯伯格綜合症有一定關係,故我們相信視網膜圖像或可為自閉症提供客觀衡量指標,而是次研究就證明了這一點。」

(左起)黎明寶、徐仲鍈及匡智會學校教育心理學家趙頌敏。

(左起)黎明寶、徐仲鍈及匡智會學校教育心理學家趙頌敏。

靈敏度達九成
視網膜血管能夠反映出眼部疾病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心腦血管的健康如中風和冠心病風險;腦部健康如阿茲海默症等。而是次研究所用、由中大醫學院研發的「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技術,亦曾用於腦白質病變的研究。

今次研究則從匡智會屬下的特殊學校中招募了46名6至17歲自閉症學童參與,另從社區中邀請配對了年齡和性別的23名普通兒童作為對照。研究人員為參加者拍攝眼底相(視網膜圖像),並以ARIA技術作分析。結果發現自閉症患者的視盤及視杯直徑明顯增大,而血管形態、阻塞程度、神經表現亦有分別,最重要是ARIA技術用於分辨自閉症學童的靈敏度和識別能力達到96%和91%。


及早介入治療
自閉症患者生活自小已受多方面影響,如社交、溝通、處理感官訊息的能力等,而愈早作出介入,如言語治療、行為治療等,就愈能夠幫助患者成長。現時要作出診斷,往往需要等待兒童有較穩定的行為表現,並作詳細評估方可,有可能錯過6歲前的治療黃金期。徐仲鍈指,「視網膜圖像分析是無創、全自動和相對方便的技術,可簡單快捷地估計患上自閉症的風險。而結果呈高風險的兒童,即使未確診,也可先作出介入以提高治療成效。因此希望這技術能於社區中用作篩查,成為臨床及行為評估前的一個風險評估工具。」

家長可多留意小孩是否較少與人有眼神接觸,玩耍時會較多重複的活動如排列玩具等,這些都屬自閉症徵狀。

家長可多留意小孩是否較少與人有眼神接觸,玩耍時會較多重複的活動如排列玩具等,這些都屬自閉症徵狀。

將作進一步研究
在應用於社區之前,中大醫學院仍須作進一步研究,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研究及生物統計中心資深護士及副主任黎明寶表示,「下一步希望可以開展針對4至6歲學童的研究,以進一步確定技術的準繩度,如有正面成果,則會再為嬰幼兒作研究。目前正尋找適合的社區團體合作,期望研究可盡快展開。」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