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籲統計人數、治療方法 應對頑治性抑鬱症
頑治性抑鬱症是指抑鬱症患者已使用兩種藥物足夠時間和劑量,但未有顯著好轉的情況,這些患者的自殺風險更高。幸而近年有藥物可以快速緩解自殺念頭,惟公院對相關藥物的使用率甚低,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建議政府針對頑治性抑鬱症作系統性統計,以制訂針對性政策;並多採用新型藥物,有助減省公營醫療資源。
頑治性抑鬱症除了治療較困難外,對於患者的困擾也較大,企圖自殺率是一般抑鬱症患者的10倍,自殺率亦高一倍。協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表示,「本港數據方面,因抑鬱症企圖自殺的個案中,約七成為頑治性抑鬱症;整體因抑鬱症自殺則有795宗,佔全港自殺個案數字近八成。」

▼(左起)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榮譽財務司庫及精神科護士陳靄華。協會成員及精神科專科醫生談家樂、王明爍、協會副主席及精神科專科醫生楊明康、吳兆文、協會榮譽秘書及職業治療師林蔚雯。
頑治性比例或更高
協會去年曾作出情緒病調查,106份有效問卷中,發現近六成人為抑鬱症患者,而患有抑鬱症受訪者有49人出現過自殺念頭,當中8人更曾企圖自殺。王明爍指出,「將患者細分為不同患病年期,再對比國際研究,我們發現本港患者的自殺比率傾向頑治性抑鬱症多於一般抑鬱症,反映本地頑治性抑鬱症比例可能超出預期。」
快速起效
治療頑治性抑鬱症,現時有腦電盪治療(ECT)、重複性穿顱磁刺激法(rTMS)及新型噴鼻式抗抑鬱藥。王明爍解釋,「ECT利用微弱電流作治療,患者需要全身麻醉,及在醫院進行;rTMS透過電磁波刺激腦部某一部分改善病情,沒有入侵性但需時較久;噴鼻式抗抑鬱藥則通過谷氨酸系統達到治療效果。」研究發現,有輕生意圖的患者使用噴鼻式抗抑鬱藥4小時後,有自殺念頭的比率由98%大減至29%,用藥25日後更減至9%,顯示除短時間能發揮效力外,長期使用也可減低自殺傾向。

當使用兩種藥物足夠時間和劑量,抑鬱病情都沒有好轉,就可評定為頑治性抑鬱症。
減少入院傷害
協會成員、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吳兆文補充,「患者當出現自殺等危機事件,相當難處理,很多時候惟有送入院。但對當事人來說,入院是幫助過程的倒退和傷害,因此毋須入院的噴鼻式治療有其吸引力。」而於公院接受頑治性抑鬱症治療,噴鼻式抗抑鬱藥治療相比ECT價錢便宜,也比rTMS快起效,有助減低公營醫療負擔。惟2024至2025年度公院約1.3萬頑治性抑鬱症患者中,僅有20人獲處方此藥,藥物使用率0.15%,比美國相去甚遠。
建議作系統性統計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建議政府及醫管局,對頑治性抑鬱症的患者數量及治療方法作系統性統計,評估現時服務是否足以應對治療及相關的自殺問題,從而制訂有關政策;另外,增撥資源以提高噴鼻抗抑鬱藥的使用量及其配套,確保出現自殺傾向的患者得到即時急救治療。最後,協會亦希望政府加強公眾教育,提升大眾對抑鬱症的認知水平,讓疾病可及時發現和治療,避免惡化和出現自殺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