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 後遺症嚴重 預防為上策
截至9月,今年本港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累計已有10宗,9月尾更在一星期內發生兩宗年輕個案。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亞洲兒童傳染病學會會長關日華醫生認為,情況表明本港有無徵狀帶菌者,呼籲高風險人士應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做好預防措施。
關日華表示,腦膜炎是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全球每年造成大量死亡和殘疾,影響人數約達230萬。根據世衛(WHO)資料,腦膜炎雙球菌疫情較常發生於特定高危環境,例如擁擠、近距離接觸的場所以及採礦區、大型聚會等。

關日華指本港感染個案創5年新高,值得關注。
五分一人長期殘疾
腦膜炎雙球菌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如飛沫或直接接觸。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嘔吐及瘀斑等,關日華指出,約10%至20%人群為無症狀帶菌者,具傳染風險,「若屬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主要表現為流行性腦膜炎或腦膜炎雙球菌血症,前者細菌侵襲腦部或脊髓內膜,後者則進入血液。值得留意是,如出現紫斑皮疹,有可能是腦膜炎雙球菌血症徵狀,務必即時入急症室求醫,接受抗生素治療。」
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後果極為嚴重,即使接受抗生素治療,仍有約10%至15%的患者可能死亡;康復者中,有五分之一會面臨長期殘疾,包括腦損傷、失聰、肢體截肢及神經系統問題等。關日華強調,「腦膜炎發病迅速且致命性高,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及長期後遺症風險將顯著增加。」
B型最惡
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主要由A、B、C、W、Y血清型引起。過往只有針對A、C、W、Y型的疫苗,是因為B型細菌細胞結構複雜且與人類細胞相似,疫苗難以研發,令B型成現時常見感染類型,英國研究指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死亡個案中,B型佔64%。

若發燒兼出現瘀斑,必須即時入急症室求醫。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於今年7月更新本地疫苗接種建議指引,高風險人士包括嬰兒、青少年、年輕成人、長者、吸煙者、免疫力弱者、密切接觸者、身處擁擠環境,以及前往高流行地區(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或參加大型宗教集會(如參加朝覲、小朝)的人士。而目前本港有3種四價多醣體結合型疫苗(針對A、C、W、Y血清型)及一種重組蛋白疫苗(針對B血清型)可用,有效率約90%,關日華建議以上高風險人士及恆常接觸腦膜炎雙球菌分離株的實驗室人員,應接種疫苗作出預防。
接種疫苗大減感染個案
根據外國經驗,英國、加拿大及澳洲將有關疫苗納入接種計劃後,B型個案數目下降達71%至96%不等,大大減低社區傳播風險。至於香港情況,雖然有疫苗可用,但市民甚至醫護人員對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認知相對較低。關日華期望政府可推動大眾對此症的認識,讓市民提高警覺,也有助醫護避免延遲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