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切治療偏頭痛 減經濟影響
每8人就有一人患上偏頭痛,可是大部分人認知不足,以為只是普通頭痛;職場上患者工作表現受影響,生產力大跌一半。香港頭痛學會與醫護、科研、人力資源、保險界別代表合作撰寫了偏頭痛治療白皮書,望提升大眾認知、患者得到適切治療,並減少對經濟的影響。
香港頭痛學會副主席、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韓方光表示,偏頭痛是常見的原發性頭痛,女性發病率較高,「患者可單邊或兩邊頭痛,出現抽搐,並持續4至72小時不等,或伴隨噁心嘔吐徵狀。體能活動、光線、聲音、氣味或加劇徵狀,令患者感煩躁,沒有適當治療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左起)韓方光、李可倫、朱家樂。
生產力減半
當偏頭痛發作,患者要請假休息,即使用藥也可能需要2至3天才完全恢復,難免影響工作表現。惟上司或質疑患者的責任感,對員工管理也造成挑戰。研究指患者生產力會下降至正常的46%,即使偏頭痛沒發作,四成患者也出現無法集中、執行力和記憶力變差的情況。Links International LTD亞太區人力資源及生命科學顧問副總監朱家樂指,「由於發作無法預測,或影響原有工作計劃。」台灣數據估計,全台每年有170萬人受偏頭痛困擾,損失370萬工作日,造成460億台幣經濟損失。朱家樂建議患者積極治療,以免削弱職場上的競爭力,僱主也應提供偏頭痛友善職場,主動關心員工,鼓勵治療和減少歧視。
針對發病機制
雖然偏頭痛成因未明,不過近年對於發病機制的理解有進展。韓方光解釋,「研究指腦內化學物質如血清素、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的水平,以及神經和血管發生短暫變化而造成。」因此治療上需要紓緩急性症狀,若發作頻密,如每月4次或以上,便值得考慮使用預防頭痛藥物,例如抗CGRP藥物,阻斷腦內相關傳遞物質,抑制血管舒張和神經源性炎症,達到預防偏頭痛的作用。
患者除規律生活預防發作外,亦可填寫偏頭痛日記,找出誘發因素加以避免。
加強偏頭痛醫療管理
香港頭痛學會主席、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李可倫指出,偏頭痛的治療有4大障礙,包括就診率、診斷率、適切藥物治療及沒有過度用藥,「綜合起來只有13%患者得到合適的治療。新加坡的例子顯示,偏頭痛造成的生產力損失達7.45億美元,當中八成為經濟損失,兩成為醫療成本。」透過抗CGRP藥物作為一線治療,可減少缺勤及緊急治療開支,不少歐美國家已將新型藥物納入資助。
偏頭痛治療白皮書倡議,政府應改革政策帶來用藥公平性,令每位患者都可得到適切治療;加強偏頭痛基層醫療管理;強化病人權益及公眾認知教育;創新保險模式,讓自願醫保擴大保障範圍至非住院保障,以及多方面協作如公私營協作及共付形式資助等,減低偏頭痛帶來的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