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城周四舉行喪禮送行在領取救援物資時,遇以軍槍火死亡的巴人,一名男童悲從中來。(路透社)
澳洲日前宣布將承認巴勒斯坦國,讓近一段時間以來西方國家的「承認潮」進一步擴大。曾長期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紛紛轉?,令以色列在國際上更加孤立。然而,以色列不僅沒有停止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反而一意孤行堅持其「接管加沙城」計劃。部分西方國家在以巴問題轉?,主要是因為受到強大的國內外輿論壓力,同時亦希望維持自身國際影響力。但令人無奈的是,只要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不對以色列施加實質壓力,根本無法有效遏制以色列的行為。
7月下旬以來,法國、英國、加拿大宣布計劃在9月召開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上或之前,承認巴勒斯坦國。澳洲近日也加入此「承認潮」,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本月11日表示,該國將在聯大承認巴勒斯坦國,指此舉是作為全球協調努力推動落實「兩國方案」的一部分。阿爾巴尼斯指,「兩國方案」是打破中東暴力循環,終結加沙衝突、苦難與饑荒的最大希望。
除上述明確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也有部分西方國家表示正在考慮。同樣在本月11日,新西蘭外長彼得斯(Winston Peters)表示,該國政府將在9月就承認巴勒斯坦國問題作出正式決定,並在「聯合國領導人周」期間展示其方案。葡萄牙總理蒙特內格羅(Luis Montenegro)則於7月31日發表聲明說,葡政府將與總統及議會各政黨,就是否在9月聯大上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進行磋商。
西方多國政府 承受巨大民意壓力
上述西方國家長期支持以色列,在承認巴勒斯坦國問題上追隨美國立場,如今政策轉向,背後有多重考量。首先,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暴行,令這些國家的政府受到愈來愈大的國內民意壓力。法英澳等國民眾近期紛紛上街抗議以色列,並聲援巴勒斯坦。以澳洲為例,本月3日悉尼有9萬民眾上街,墨爾本和阿德萊德也有數千人遊行。民調亦顯示,支持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澳洲人比例明顯上升。
其次,以色列及其主要支持者美國,在國際上遭受愈來多的譴責。不少西方國家為保持國際影響力,不願繼續追隨美國支持以色列。例如法國,2023年10月新一輪以巴衝突爆發後,總統馬克龍曾表示支持以色列,但今年4月訪問埃及後,他開始調整立場。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巴卡旺(Adel Bakawan)說,法國轉?是為了順應國際社會大勢所趨,試圖「與全球南方站在一起」。
美關稅戰壓榨盟友 增不信任感
第三,美國特朗普政府在關稅等問題上沒考慮盟友利益甚至對其壓榨,導致部分西方國家對美國的不信任感愈來愈強,也更為意識到不能再一味依靠美國。也有分析認為,這些國家透在以巴問題上採取有別於美國的政策,來向美國表達不滿。
西方多國的「承認計劃」將對以色列和美國「扼殺巴勒斯坦建國可能性」的政策,構成挑戰。以色列前外交官平卡斯(Alon Pinkas)指出,法英等國是美國和以色列的盟友,其政策轉?將令美以愈發孤立。
不過,西方國家的「承認潮」似乎並未對以色列產生太大影響。以總理內塔尼亞胡明確表示,將推進接管加沙地帶北部加沙城的計劃。他日前更稱,以色列與哈馬斯就在加沙實現短期停火、釋放部分人質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已成過去式」。
迄今為止,西方國家的「承認潮」仍流於表面,若沒有實際施壓行動跟進,恐怕只停留在象徵性層面,對以色列的行動難起實際作用。黎巴嫩前總理顧問巴達維(Refaat Badawi)認為,歐洲國家譴責以色列,主要是為安撫國民,當局實際上並不願採取實際施壓措施「得罪」美國。
美國偏袒以色列立場未變
此外,更為關鍵的是,以色列的最大支持者美國並未改變偏袒以色列的立場。美國長期向以色列供應武器,並利用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的否決權,屢次阻礙它認為對以色列不利的決議。
以色列至今仍敢肆無忌憚在加沙採取軍事行動,與美國的縱容密不可分。聯合國巴人人權狀況前特別報告員林克(Michael Lynk)直言,以色列或許認為,只要有美國支持就可以為所欲為。除非美國改變其不公平立場,否則西方國家象徵式的「承認潮」,恐也難以制止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