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虹邨的設計錯落有致。(資料圖片)
1965年、即彩虹邨落成後的數年,因其注入「包浩斯」(Bauhaus)風格元素,空間布局具美感且具人性化的設計,使它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頒發最高榮譽的「銀牌獎」。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長、建築師潘浩倫直言,彩虹邨的設計於當年屋邨而言,「無邊條好得過呢度」。政府銳意縮短公屋輪候時間,蓋公屋強調提速提量,對屋邨保育的著墨卻不多。彩虹邨重建在即,昔日的特色打卡位能否再現?潘浩倫認為,屋邨保育絕對要思考。記者:朱慧恩
彩虹邨是由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設計,融入「包浩斯」風格元素;加上設計時樓與樓之間營造出層次與空間感,其恍如「小城鎮」的設計概念,使它獲得建築師學會的大獎。潘浩倫表示,彩虹邨的設計概念是希望做一個小城鎮,「就如中間一個廣場,有街市有店舖,有行街的感覺。」

潘浩倫認為重建時亦要思考保育方向。(朱慧恩攝)
公共空間逐漸消失
建築設計上,彩虹邨與今天的新式公屋有很多不同之處。潘浩倫舉例指,當時的屋邨密度不像現在的高,會利用很多平台創造出大空間,例如彩虹邨的籃球場,下層就是停車場。此外,舊式屋邨亦很善用空間,為居民預留休閒地方。他指,如樓梯口或電梯口對出的空間較大。後來,到「Y型樓」的年代,「每兩三層樓都有一個大lobby,中間設有公共空間。」直至2000年代始,公屋單位的面積變得較「緊張」,加上發展方向欲與私樓「睇齊」,令公共空間逐漸收窄。
相比起以往樓層不高但錯落有致的屋邨設計,現在的都是標準式的設計。他認為,保育現有屋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事實上,香港建築師學會去年曾就彩虹邨重建去信房屋局,促政府在拆除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現時一些屋邨重建後,也有做相關保育工作,例如蘇屋邨既保留一兩個舊時的建築,亦有一些紀念展。不過,潘浩倫認為,現時政府保育屋邨的方式,未必是很「劃時代」。
潘浩倫指出,不論是建一條屋邨,還是一個新市鎮,政府所作的決定,都影響着整個城市的景象。「標準化形式的弊病是,Identity(特徵)減弱了,變得很重複和單一。」他認為,一個城市既有的脈絡和布局應該要延續,香港亦應該要思考如何做得較好。

彩虹邨當年獲頒銀牌獎。(朱慧恩攝)
西環邨善用擺位營造空間感
潘浩倫曾經就一本以西環邨為主題的書作撰文,詳述了西環邨的設計特色。他認為,那個年代的屋邨設計會善用大廈擺位營造空間感,像西環邨,就利用山坡設計出梯台特色;馬頭圍邨則是利用長條型大廈圍出花園。
政府目標是把明年的公屋綜合輪候時間下降至平均4.5年,目前維持在5.3年。若要加快公屋興建的速度,重建必然比保育更省時。潘浩倫認為,雖然重建一定比改造一幢舊建築的成本要低,但在考慮金錢的同時,亦應該要思考城市的保育,以及對下一代的投資。

樓層裡的公共空間。(受訪者提供)
他山之石:法國530戶公寓改造不清拆僅改建
在外國,不乏公共房屋不拆卸而重新改造的例子。其中位於法國波爾多的530戶公寓改造項目──Grand Parc Bordeaux,該三座社會公共房屋建於六十年代初,負責項目的建築師沒有將之拆除,而是在原有的舊建築上作改造和擴建,施工期間住戶亦不用搬遷。這個項目也使建築團隊獲得2019年歐盟當代建築獎「密斯凡德羅獎」 (Mies van der Rohe Award)。
據介紹,這項目共有3座樓,樓高10至15層,合共530名住戶。負責項目的建築團隊擴建了每間住宅的陽台,讓室內採得更多的自然光。此外,由於項目的目標是令居民不用搬遷,故並無改動原本建築物的結構,僅翻新了建築物的內部和升級設施。
潘浩倫指,上述的例子可套用在彩虹邨上,例如加強樓宇結構、改造面積較細的單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