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18-03-09 06:00:00

{觀察} 不派錢了, 然後呢?

分享:

陳茂波公布財政預算案,結果仍是「曾規陳隨」,所謂理財新哲學,不過是繼承林鄭碎片化的施政報告,以「仙女散花」式將1,380億盈餘化成過百項措施,意圖塑造政府無微不至的有為形象。只可惜海洋公園派飛卻弄巧反拙,反激起「政府亂使錢、不如袋落袋」的派錢民憤──結果一眾原先與政府組成不神聖同盟的建制與泛民都先後轉軚,提倡向「N無人士」派錢的補救方案。但既然如此,又何必當初?

 

剛公布的財政預算續惹「派錢」爭議。

剛公布的財政預算續惹「派錢」爭議。

新民黨提出的建議是向無物業、非公屋與非納稅人士派錢3,000元。葉劉淑儀開宗明義指「中產作為交稅最多階層,理應享受最多盈餘回饋」難得誠實,但事實上薪俸稅長期只佔政府收入10%至12%左右,若真是以「貢獻庫房多寡作為受惠多少準則」,則最應獲大量退回的是佔政府收入近三成的大商家大企業的利得稅、以及以天價投地的地產霸權。就算撇除這個邏輯謬誤不談,派發3,000元予「N無人士」看似顧及了被遺忘一群、其實也只是締造了一個新的「N+1無人士」階層,因為相比起無稅人士可獲3,000元,只繳交小量稅款的低下階層反比他們更慘。

目前的風聲是政府打算效法當年做法,透過關愛基金派發金錢津貼派發予「N無人士」,其實這與新民黨的建議類似,只是更多人被篩選、行政費更高。

民主黨建議的方案則比較全面,他們同樣建議向「N無人士」派錢,採用的方式是現有的退稅人士中,不滿6,000元的將自動補滿6,000元的退稅額、毋須交稅的市民則能直接向政府申領6,000元,其實就是全民派錢最少6,000元。但既然如此,當初民主黨為何又要反對派錢呢?如今這個補救方案只是令「N無人士」可獲補償,然而中上層本已有3萬退稅退差餉、基層人士又可再申領多6,000元,「肥上肥下瘦了中下層」的事實基本沒變;只為極少數租約內包含代交差餉條款的租客,就容許所有擁有物業者同樣有權申領6,000元,亦違反了民主黨過往強調「要將政府資源用在最有需要的人身上」的原則:怎麼現在又不把那些退差餉退足10,000元的業主剔除呢?假若民主黨的眼光能放遠一點、思慮周全一點,一早支持派錢,那無論在退稅額、派錢額都應該能作更好的分配,而申領條件也毋須採用目前需要重新計算退稅額、「除褲放屁」式補救。

不過這次爭取派錢的運動即使再一次失敗,但仍是有所得著的。首先是次「派錢」論爭至少讓不少政黨人士與時事評論員已明白到兩點:過往所謂「惠及中產=惠及社會大多數人」這個概念,已隨著M型社會的出現而破產,真能盡享退稅與退差餉優惠的,只是全港收入最高不足10%人口而已;而左翼大力鼓吹的「精準扶貧」,亦被發現甄別與派發過程行政費高昂之餘,反而出現了大量被遺忘的中下層──據新民黨推算,在是次財政預算案完全沒有受惠的人口竟接近200萬。

 

交稅愈多貢獻愈大觀念過時
還有,所謂「交稅愈多貢獻愈大」的過時觀念也應該更正了:作為香港財政收入來源,薪俸稅在過去幾年不過佔10至12%左右而已;真正的財源重點,其實是在利得稅、印花稅與賣地收入上面。假若我們接受這些錢不應大量退回給「貢獻最大」的大企業、大商家和地產霸權,而認為這些收入都是我們承受高租金、高物價生活以下的代價,為何就不能以派錢方式作為一種「分紅」呢?

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在1976年,就成立「阿拉斯加州永久基金」,將該州份從石油獲得的豐厚收入,部分分予當地居民。直至現在,每位阿拉斯加居民仍然能因應石油收入每年「分紅」900至2,000美元。我們香港長年實行高地價政策,不就等如阿拉斯加有石油產業這種得天獨厚的財源、造成我們年年盈餘嗎?將賣地收入作為「紅利」平均分給每位股東,亦即香港所有已成年永久性居民又有何不何呢?

香港目前擁有高達兩萬億自由儲備、足夠香港政府明天開始不收分毫仍能維持正常運作四年;而我們目前爭論得面紅耳赤的派錢,卻只不過是每年的財政盈餘。社會大眾若要政府作出更多長遠投放和承諾,其實只要從儲備撥出就可以了,用每年盈餘派錢、根本動搖不了香港的財政根基。

執筆之時,政府對派錢的立場仍是堅定反對,但這種忤逆民意的做法,在土地房屋醫療爆煲問題未有解決之下,只會對管治威信持續打擊,林鄭將難免成弱勢政府。在此壓力下,下年派錢機會將高唱入雲。而無論如何,我想在未來一年,無論是政府還是政黨,都應好好反思過去7年極力反對派錢,究竟對社會大眾得益、還是帶來了更大傷害。


文:Henryporter(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面書: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