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電最近提出「電費分段收費」試驗計劃,為期一年。計劃包含了2.6萬個已安裝智能電錶的用戶,每逢星期一至六晚上10時至早上9時的非繁忙時間用電將可獲16%折扣;反之若於周一至六晚上6時至10時繁忙時間用電則額外加價53%。計劃一宣布馬上引來各界強烈反彈,蔡耀昌指中電應該增加更大折扣之餘,「夜間不可能完全不用電、變相懲罰用戶」;低收入家庭保障聯席更視此乃剝削基層劏房戶之舉,全力反對。但我想若未對整個分段收費計劃、以至香港的電力收費政策有個清晰了解,這些反對與爭論只是白忙一場。
目前電力公司收費是根據所謂利潤管制協議,以電力公司的資產值賺取若干百份比的准許回報,雖然若要嚴格檢視當中仍有若干影響盈利的條款,但綜歸而言不同時段用電量的增減只是一種成本負擔分配,與中電盈利多少無關;反而最影響電費加幅的,卻是佔中電固定資產其中一個最重要部分:發電機組。要知道電力公司最大的問題是難以儲藏大量電力,因此要興建多少座發電機不是視乎整體平均電力,而是繁忙時間的用電「峰值」,換言之若要削減整體電費,節省用電是不夠的,要在「繁忙時間節省用電」,減少興建額外機組的需要才真正有用,而分時段電價收費就正正是中電向這方面發展的嘗試。
基層以至一般市民對此計劃充滿疑慮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以香港夏天的炎熱,在下午6時至10時用電的需求彈性基本上是接近0的「剛性需求」,在這時段增收附加費即等若把市民放在砧板上任由宰割。可是在各方大興問罪之先,理應先看看這個試驗計劃只供已安裝智能電錶的用戶參加,假若你未符合此條件的話已可置諸不理;接著此計劃只為期一年,亦憑自願決定是否參加,所以現階段而言根本不存在剝削成份。當然,政客與壓力團體們進一步擔心試驗計劃只是開頭,中電的最終目標是在將來全面推行,但他們大可放心。
計劃實施關卡重重
分段收費計劃即等若全面更改電費徵收架構,在進行廣泛性咨詢前根本不可能推行,然後新收費計劃還要得到行政會議批准才能實施,試想想當中有多少個關卡、各政黨與政客們又有多少個阻攔的機會?再者,蔡耀昌說目前非繁忙時間的折扣不夠吸引、繁忙時間的用電附加費卻又太多了,其實正正反映了中電並沒有全面強制推行計劃的打算,所以才會預期即使在繁忙時段額外加價五成,繳費數額太少之下也只能補貼非繁忙時間的16%。
另外一個憂慮則來自更換智能電錶的成本轉嫁問題,提出這個憂慮的除了蔡耀昌外,還包括了城大能源及環境政策研究所總監鍾兆偉、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余遠騁還進一步「提醒」,「一部分人先安裝智能電錶,變相由無安裝智能電錶市民津貼有安裝電錶的人。」其實中電智能電網副總監盧志華已立刻回應指出,「機械電錶壽命屆滿才會更換,智能電錶與機械電錶價格差不多」,這根本只是一般電錶更新程序,不存在增加中電資產開支問題,也不存在余遠騁說的未安裝新電錶市民津貼已安裝市民的問題。其次,安裝了智能電錶也不代表就能直接減省電費,而是要配合合適的分段收費或省電計劃才能達到效果──結果就如題目所言,若連整個智能電錶概念都還未掌握的話,再多的評論都不過是白忙一場。
其實如果有留意中電早輪的網上宣傳,就會他們的最終目標其實是希望用戶透過智能電錶與互聯網連線,讓中電以至用戶自己都能仔細追蹤到以小時為單位的用電量,從而由制訂各種的分段收費優惠計劃(沒有人以為智能電錶只能接受一種分段收費吧?),到透過自行改變生活習慣,以賺取額外的電費回扣:即使是現在的中電用戶,只要你的用電量比去年為少就能以積分換取禮品,而將來這種優惠只會更多。
諷刺的是,當包括陳淑莊、郭家麒在內的立法會議員聲嘶力竭的指責政府拒絕開放電網、新利潤管制協議未必真能減省電費之時,他們有意無意間卻隱瞞了一個真正影響電費增減的因素沒說,就是政府要求兩間電力公司實行的未來發電燃料組合。以「環保」作為理由雖看似冠冕堂皇,然而究竟減排目標為何?甚麼年份減多少排?香港市民卻從未有被廣泛咨詢過。甚至乎連發電組合都只能依循政府的天然氣或從內地購電兩個組合中擇一實行,而不是先定一個減排指標,再任由電力公司運用它的商業智慧,自行設計出一個最低成本的組合方案出來,這才真正是把市民電費單放在砧板上任由宰割──可惜的是,學者與政客們還未有足夠的水平,找出這個核心進行討論。
文:Henryporter(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面書: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