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寵物各人原因不同,養小動物的港人亦愈來愈多,新一份施政報告亦提出容許狗隻進入的食肆牌照等政策,便利寵物出行。當社會發展寵物友善城市之際,本港卻不時發生駭人聽聞的虐殺動物案件。此外,涉及疏忽照顧而導致動物死亡的案件,近年亦有上升趨勢。《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條例》)訂立多年,政府早年提出修訂,包括引入「謹慎責任」,惟多年來卻只聞樓梯響。有動物團體認為,香港的相關法例多年未有修訂,遠遜鄰近地區或國家,不應再拖延修例工作。
記者:朱慧恩、圖:林俊源
近年本港發生多宗令人髮指的虐待或虐殺動物案件。據漁護署和警方數字,近5年署方接獲的懷疑殘酷對待動物的舉報個案逐年遞增。2021年接獲256宗相關舉報個案,至2024年增至423宗,增至逾1.5倍;而單在2025年首6個月,已錄得494宗舉報個案。惟成功檢控的個案數字卻很低,今年上半年僅3宗個案成功檢控。漁護署稱舉報主要涉動物滋擾,大部分不涉殘酷對待動物。
虐待動物的定義,除了主動虐打或虐殺外,疏忽照顧亦視為虐待。根據愛護動物協會的觀察,近年涉及疏忽照顧的個案有上升趨勢。愛協檢核部主管秦美怡表示,疏忽照顧案件常牽涉大量動物,例如有人出於好心,將流浪動物收養回家,惟當動物數目愈來愈多,最終不幸演化成疏忽照顧的虐待個案。她指出,近年此類案件有增加趨勢,而此類大型的疏忽照顧案件,嚴重程度絕對不遜主動虐殺的行為。
動物高處墮下或被困日日發生
此外,因未有安裝窗網等原因而令動物從高處墮下的個案亦時有發生。根據愛協數字,2023至24年度共有282隻貓從高處墮下;2024至25年度則有273隻。秦美怡指,今年上半年已處理187宗動物從高處墮下或被困外牆的個案,「幾乎是一日一宗」。政府在2019年就《條例》的修訂建議進行公眾諮詢,修訂的建議包括引入「謹慎責任」和提升罰款及監禁年期。惟6年過去,至今未有啟動立法程序。
秦美怡表示,令飼主裝窗網就是冀修例後可以針對的其中一個問題。她指,裝窗網就是其中一個謹慎責任的最好例子,現時並無相關法例針對上述行為,「現在即使救完隻貓,都只可以勸喻主人做返好,至於是否真的會裝,沒有辦法規管。」
漁護署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正就《條例》(第169章)的修訂作出研究,籌備修例時須就部分建議再徵詢相關持份者,有持份者對部分修訂建議持不同意見。政府會繼續收集和考慮各方意見,完成後會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法例建議。
台灣動保法訂立近30年 歷十多次修訂
秦美怡直言,對政府遲遲未修訂條例感到失望。她舉例指,台灣在1998年訂立《動物保護法》,至2023年已經歷了15次修訂。另外,今年當地部門亦再次提出修正草案,禁止飼養600多種具劇毒或高攻擊性動物。
此外,她亦提到,2001年,澳洲昆士蘭在修訂法例時亦已加入「謹慎責任」,確保飼主須保障動物福利;亦有訂立守則,定義動物福利的最低限度。她認為,香港的法例在1935年訂立,至今一次都未有修訂,不應該再拖延。她指:「現在很多案件是因法例上仍存漏洞,而不能針對案件作檢控,包括每日都有一隻貓跌落街。」
秦美怡認為香港的動保法例已十分落後。
疫後生活方式變 棄養潮未止息
除殘酷對待和疏忽照顧動物的數字有上升趨勢外,愛協觀察到,近年棄養情況亦轉趨嚴重。根據愛協提供的數字,愛協督察在2023至24年度處理予4,285隻動物;2024至25年度則處理5,250隻。愛協檢核部主管秦美怡觀察到,自疫情後通關,市民恢復外出旅行後,棄養潮湧現,而名種貓的棄養數字較以往高很多。
秦美怡表示,疫情期間不能外出,不少人領養或購買寵物;惟開關後恢復外出和旅行,留在家中的時間較以往少,才發現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寵物,導致出現棄養潮。此外,亦有不少人在內地購買廉價寵物,這些動物不少是患有疾病,「因為成本低,買隻新的不過是數千元,比起醫療費更加便宜。」她續指,現時愛協仍有數百隻動物等候領養,空間亦很飽和;又指據聞其他動物組織都面對同樣的問題。秦美怡呼籲,市民不要從非法渠道購買寵物,以免變相支持非法繁殖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