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3-06-07 10:30:00

am專題|電騙嗌得出真名減戒心 專家料公眾警覺提高迫騙徒變招

分享:
事主收到可以全名稱呼的疑似電騙訊息。(受訪者提供)

事主收到可以全名稱呼的疑似電騙訊息。(受訪者提供)

電話卡實名制在今年3月1日生效,但電話訊息騙案依然猖獗。本報接獲讀者報料指,近月收到約10個疑似電騙訊息,對方更知道其真實名字,其中一名騙徒訛稱與電訊公司合作,令她擔心資料外洩,不安之餘,只能封鎖對方。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表示,騙徒可能經已洩露的資料庫或透過「數據擷取」取得事主名稱及電話,市民難防範,只能提高警覺,並估計公眾防騙意識提高,騙徒需轉用新策略。

記者︰曾偉龍

防騙視伏APP懶人教學包,自動偵伏,舉報騙局(CyberDefender 守網者) 防騙視伏APP懶人教學包,如何開啟權限?(CyberDefender 守網者) 防騙視伏APP懶人教學包,如何開啟權限?(CyberDefender 守網者) 防騙視伏APP懶人教學包,如何舉報?(CyberDefender 守網者) 防騙視伏APP懶人教學包(CyberDefender 守網者)

讀者姜小姐(化名)向本報投訴,指近數月收到約10個疑似電騙訊息,發出訊息的電話號碼全部有「+」號,並非本地號碼,均以姜小姐的真實英文名字和姓氏稱呼她,而有關訊息兜搭的開場白與電騙個案相似,令她感到不安,擔心資料外洩。她曾詢問其中一位懷疑騙徒如何取得其電話號碼,對方聲稱與電訊公司合作並取得姜小姐的個人資料。姜小姐不相信其說法,卻苦於無從查證,只能封鎖對方。

「接一個封一個」

姜小姐任職公關,平時工作上需與很多陌生人接觸,亦會留下姓名和電話號碼,但不知是否與個人資料外洩有關。她表示感到煩惱,但由於工作需要,難以更換電話號碼,故暫無方法處理,「只能每接到一個詐騙訊息就封鎖一個」。

讀者朱小姐則表示,本月初收到懷疑電騙訊息,原以為與對方相識,但見對方的電話號碼並非來自本港,即感到害怕,「不明白對方為何知道我的全名」。她指,由於沒有外國人會聯絡她,而其開場白與電騙案相似,故相信對方很大機會是電騙騙徒,故不敢與對方對話。她擔心工作時派卡片或登記商店會員時留下電話號碼,從而洩漏資料,未來會考慮登記新的電話號碼。

事主姜小姐(化名)指,面對疑似電騙訊息,只能見到一個封鎖一個。(受訪者提供)

事主姜小姐(化名)指,面對疑似電騙訊息,只能見到一個封鎖一個。(受訪者提供)

或經洩漏資料庫獲取個人資料

一直有留意電騙消息的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亦留意到近月以真名稱呼事主的電騙個案數量有所增加,他個人亦收到以其中文姓名普通話拼音稱呼他的電騙訊息。他表示,騙徒可能從曾經洩漏的個人資料庫或在Facebook和Linkedin的個人資料欄經「資料擷取」獲得事主的真實姓名和電話號碼,騙徒亦可透過電話號碼逆向尋找WhatsApp的個人檔案,以此取得事主姓名。

他相信,本港電騙案愈來愈多,市民對防騙的意識因此增加,令騙徒亦需要變陣,改以成本較高的方法接觸目標,「不只是hi,叫得出你名字,令你戒心低了」。他認為,市民應避免在社交媒體平台公開電話號碼,亦可移除WhatsApp的個人檔案內的真實名字,避免個人資料洩露,如已收到電騙訊息,表示號碼已經洩露,難以防範,只能提高警覺。

對於電話卡實名制已經實施,方保僑指,騙徒可在網上申請假電話號碼,或使用外地的電話卡,故實名制對打擊電騙幫助甚微。

05_13_1.jpg

電騙嗌得出真名減戒心,專家料公眾警覺提高迫騙徒變招。(資料圖片)

警首3月接597宗電騙損失1.95億

警方回覆,沒有備存上述電騙個案類型的數字,今年首三個月電話騙案宗數為597宗,涉及損失金額1.95億元。警方呼籲市民切勿向陌生人透露個人資料,即使陌生人能說出個人資料,不代表對方是執法人員,因為騙徒可以透過非法手段取得市民的個人資料。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今年首4個月共收到有關套取市民個人資料作詐騙用途的查詢及投訴分別有175宗和15宗。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