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企業傳訊及特別項目總監林汶鈴、 梁靄琳和譚雋蘭。(周令知攝)
科技發達,市民投資變得更方便,卻也成為騙徒「搵食」的途徑。根據警方數字,今年上半年錄得近2,300宗網上投資騙案,損失達14.8億元,兩者均錄得升幅。最常見的行騙手法是透過通訊軟件或社交平台,以投資股票或基金等產品,誘騙投資者上當,最大單一案件的損失金額達3,000萬港元。Meta表示,已透過人工智能和人手審查相關內容,去年移除1.57億則詐騙廣告。
根據警方數字,今年上半年錄得1.6萬宗科技罪案,按年微升0.5%;損失金額達30.48億元,按年升近15%。同期網上投資騙案錄得2,273宗,漲近兩成半;損失金額達14.81億元,增36%。
警務處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高級警司梁靄琳表示,網上投資騙案在科技罪案中高踞第三位,總損失金額更列首位。她指,騙徒通常會透過通訊軟件如WhatsApp,隨機拉市民進入群組,標榜有內幕消息,並假扮成投資專家或分析師,再安排同夥在群內貼出獲利截圖,令受害人信以為真。亦會在社交平台投放廣告,以高回報或限時優惠等作招徠,誘受害人在短時間內作決定。兩種方法加入的受害人,均會被要求下載不明應用程式或登錄虛假的交易網站作投資。所謂投資金額亦只會轉至騙徒指定戶口,而受害人初時透過平台或網站發現有賺到微利,甚至小額套現,惟受害人加大投資額後,騙徒便逃去無蹤。
誘騙投資股票 六旬退休婦失3000萬
本年最大單一個案損失達3,000萬元。一名65歲退休女士,去年8月在Facebook看到一則帖文,稱聲可推介利潤豐厚的投資貼士。事主按入連結後,隨後被加入WhatsApp群組,騙徒誘騙她下載兩個虛假應用程式,投資港股和美股。由去年10月至今年4月,事主轉帳3,000萬到騙徒的不同帳戶,最後未能提現,始發覺受騙。
此外,警方亦發現騙徒接觸受害人的方法變陣。例如近日就有騙徒偽裝成高端租客,在社交平台等途徑接觸放盤業主,以租樓打開話題,逐步誘騙對方墮入投資圈套;亦有受害人不敵甜言蜜語,與騙徒發展曖昧甚至是戀人關係,終墮入「殺豬盤」陷阱。梁靄琳指,上半年錄得199宗「殺豬盤」騙案,較去年同期增24%。
涉及「殺豬盤」的最大單一損失案件中,一名52歲女士在地產平台刊登廣告出租物業,騙徒聲稱有興趣並聯絡她,雙方繼而短訊傳情,建立網戀關係。騙徒其後指示受害人到虛假網站投資,並著她將2,000萬元和1,100萬虛擬貨幣存入指定戶口,最終損失逾3,100萬元。
Meta:人工智能和人手審查內容
社交平台Facebook的假廣告猖獗,而騙徒亦會透過WhatApp群組「犯案」,成為犯案「溫床」。Meta香港公共政策主管譚雋蘭表示,Meta目前會利用人工智能(AI)和人手,審查和處理每天出現在Facebook和Instagram的數百萬個內容,近期亦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偵察內容。她指,團隊會利用AI搜尋關鍵字,搜尋詐騙廣告。此外,團隊亦會了解帳戶背後的行為,分析是否假帳戶,並審視當中的內容。去年已從Facebook和Instagram移除1.57億則詐騙廣告。
WhatsApp方面,譚雋蘭指,有賴用戶舉報詐騙帳戶,「如果用戶舉報,就可以睇到最近5個短訊,藉此偵測是否含詐騙內容。」此外,近期推出了「WhatsApp安全概覽功能」,當用戶被非聯絡人加入新群組時,系統將先顯示安全概覽,協助用戶掌握群組關鍵資訊與安全提示,毋須查看對話內容便可選擇立即退出群組。Meta今年上半年全球封鎖680萬個涉WhatsApp的詐騙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