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環海事廣場第三季開幕 海事博物館vs海防博物館有何分別?
中環海濱最近增添了一處新地標,就是中環9號和10號碼頭之間的香港海事博物館賽馬會海事廣場!廣場中央展出了世界上最大、來自貨輪「海上巨人」的7米高船錨,亦設有沉浸式展亭通道,帶領參觀人士由維港海濱走入歷史,探索東方之珠的海事變遷,預計今年第三季對外開放。
在香港,以「海」為題的博物館有二:一個是中環的海事博物館,另一個是筲箕灣的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大家知道兩者的定位何不同嗎?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香港海事博物館重點:海洋貿易、航運技術及港口發展
其實從兩館的名字,大概可分辨出兩者的差異。簡單來說,筲箕灣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是一所以軍事和歷史為主體的展館,而中環海事博物館則著重海洋貿易、港口發展及航運技術的介紹。
與大部分香港博物館不同,海事博物館並非由政府康文署管理,而是由一班香港航運界人士創立。走進展館,會發現由多名航運巨頭如包玉剛、董浩雲等命名的展廳。

今年(2025年)是香港海事博物館建館20周年,館內的「太古海洋探知館」展覽空間被改造成全新的海洋科學常設展覽,分為「海洋危機」和「明日可期」兩大主題,鼓勵大眾努力守護海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維多利亞港是英國殖民管治時期的航運核心區,見證香港的商貿發展與航運興衰。在維港旁邊的海事博物館讀其歷史,別有一番風味。
海事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香港海事故事」,說的就是香港由漁村蛻變現代航運樞紐的歷史故事。參觀者可藉着不同年代的畫作、照片和船隻模型,了解維港兩岸面貌的演變、香港造船技術的改良、港口城市的發展,以及碼頭工人生活的轉變。
另一個常設展覽「中國海事文化」,則闡述了中國2,000多年在海事方面的悠久發展,由中式船舶工程、一口通商制度、東西方航運貿易、華南海盜問題、19到20世紀的通商口岸發展等一一涵蓋,加深到當代中國海事發展的認識。

館方在官網開放船舶模擬駕駛體驗供「香港海事博物館之友」報名。(圖片來源:香港海事博物館官網)
對於孩子來說,最有吸引力可能是「海洋深知館」的模擬駕駛室。這裏可讓人化身舵手,一嘗駕駛貨櫃船、高速船或天星小輪的滋味。
而在今年第三季,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建的「香港海事博物館賽馬會海事廣場」亦將免費開放予公眾。廣場上置有一個奪目的紅色巨錨,它原來是世界上最巨型的船錨,來自有史以來最大貨輪「海上巨人」。

香港海事博物館賽馬會海事廣場上的船錨重36噸,錨柄高7米,寬4.45米,本來連繫着長20節的錨鏈(1節約相等於27.4米),船錨曾裝配在有史以來最大貨輪「海上巨人」號上。其後方為以傳統船隻形態設計的展亭通道,兩者互相呼應。(圖片來源:香港賽馬會)
根據馬會介紹,該船一度為香港航海業巨亨董浩雲所擁有,其後多次易手和轉名,航行35年之後,在2010年在印度被拆卸。後來海事博物館的榮譽主席何安逹將它買回來,排除萬難運返香港。如今巨錨作為香港航運發展輝煌歷程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回到中環海濱,肩負起公眾教育的角色。
海事廣場的另一焦點是以傳統船隻形態為靈感設計的展亭通道,以沉浸式科技介紹「我們的海洋」和「船舶演變」兩大篇章,配合互動展示屏幕,細訴香港的海事傳奇。

海事廣場上的展亭通道透過現代手法詮釋海事歷史,以及海洋保育的訊息。(圖片來源::香港賽馬會)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主打:軍事及抗戰歷史
離開中環碼頭,前往港島東筲簊灣。依山而建的「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本來就是一個軍事要塞。19世紀末,港英政府在鯉魚門海峽南岸的岬角興建了炮台、碉堡、軍營及隧道等防衛設施,扼守維港東面水道。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前身是建於1887年的鯉魚門砲台,依山而建,沿海而立。(圖片來源:香港旅遊發展局網站)
二戰後,政府把這個深具戰略價值的遺址變身博物館。參觀者可一邊眺望鯉魚門海峽,一邊漫步山上的史迹徑,探索散落山中的武器及軍事遺迹。
2024年底,香港海防博物館正式易名作「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增設「抗戰主題展覽館」,展示香港抵禦日本侵華的歷史。

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內的25磅野戰炮II型,屬可移動火炮,特別為前線作戰設計。(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適逢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抗戰及海防博物館將舉辦專題展覽。根據傳媒引述,內容會概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抗日戰爭期間在香港的組織角色,並會闡述廣州和香港在淪陷前後的情況,讓公眾更深入和了解抗戰歷史。
地址:筲箕灣東喜道175號
開放時間:3-9月10am-6pm,10-2月10am-5pm(逢星期四及農曆年初一、休館)
收費:免費入場
延伸閱讀:香港博物館|半球形香港太空館1977年興建 楊利偉工作服最吸睛
延伸閱讀:香港博物館|香港故宮由建築名師嚴迅奇主理 讓古今東西隔空對話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於am730刊出,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