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1-12-06 04:30:00
日報

仁心仁術|葵涌醫院精神科見盡百態患者 醫者助清理垃圾屋

分享:
左起:阮家興和朱漢威(盧佩琳攝)

左起:阮家興和朱漢威(盧佩琳攝)

精神病患者發病原因五花八門,但因社會普遍對精神病仍有負面誤解,令病人更諱疾忌醫;醫生治療病人「心」,除要有無限耐心,有時更要兼顧病人「身」,甚至落手落腳為「垃圾屋」屋主清理雜物。

醫院管理局轄下精神科醫院「葵涌醫院」,該院行政總監阮家興行醫30年,坦言在葵涌醫院遇見的病人多不勝數,行為亦「千奇百怪」。近日頻有「垃圾屋」見報,阮家興指,屋主將單位變「垃圾屋」非近年才有,並認為部分屋主疑患有思覺失調或其他精神病,所以十分抗拒社工協助。

患者住所環境影響病情

阮家興早年接觸過類似案例,患者是一名50歲患有思覺失調的獨居男。治療過程中,他得悉患者的住所堆滿雜物,雖然未至大量曱甴「通屋走」,但考慮到生活環境對精神病患者十分重要,加上病人對社工不信任,醫生在場令他們較安心,最終他與同事和社工「落手落腳」替患者執屋,希望有助改善患者的病情。

患者要長期服藥,相關藥物或會影響胎兒,致誕下畸胎,故計劃懷孕前須知會醫生。他透露,一名患者覆診時突然告知已懷孕,「當時我聽到都嚇咗一跳,萬一(藥物)影響了孩子,醫生和病人也很難過」。所幸詳細檢查後,藥物無影響胎兒發育,直到患者誕下健康的孩子,大家才放下心頭大石。

精神病醫護治療病人,第一步要建立互信,葵涌醫院高級職業治療師朱漢威憶述,一名逾30歲男子因被家人寄予厚望,壓力過大,後確診思覺失調,其後到醫院治療並獲發處方藥物,但患者竟一次過將所有藥物吞服。朱漢威介入個案後,與患者評估和講解其狀況,令患者意識到不能再頹廢下去,並與其訂立長短期目標,患者最後重新振作。

葵涌醫院於1981年落成,經過數十年的使用,設施及實際環境已變得殘舊,該院分三期重建,第二期工程將於2023年竣工,預計可於同年底或2024年初啟用,屆時九龍西的精神科門診診所,以及日間醫院將搬入重建後的葵涌醫院。

仁心仁術|葵涌醫院精神科見盡百態患者 醫者助清理垃圾屋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