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5-10-25 00:01:00

出身基層傳承父母助人愛心 全家共助養120個小朋友

分享:
張力耘全家共助養120個小朋友

張力耘全家共助養120個小朋友

人無法選擇出身,生於貧困地區的孩子更需終日為生計奔波。61歲的張力耘自90年代起以父母名義與家人助養孩子,更傳承這顆愛心,與太太和子女合共助養了約120個孩子。他8月便與其中一位來自蒙古的助養孩子會面,親睹他得以改寫人生,成為青年領袖。

來自蒙古的Telmen經宣明會幫助後成為青年領袖,8月份來港參與青年領袖訓練時首次與張力耘見面,二人一見如故,由Telmen的喜好談到感情生活、玩骨棋到一起打籃球,彷彿像兩父子。在草原生活的Telmen從未見過海鮮,張力耘還像爸爸一樣教Telmen吃鮮蝦,還介紹各款香港點心,讓Telmen感到非常新奇。 

出身基層曾豆腐花撈飯 

回憶60年代的香港,張力耘形容當時經濟環境艱難,貧窮是社會常態。他憶述中學時期,家中經常入不敷支,有時更需向親友借錢度日:「我小時候也捱過窮,試過買不起蔬菜,要豆腐花撈飯,最差住過木屋、鐵皮屋。」其後他憑著好成績入讀了傳統名校,深感貧富階層之間生活方式的差距,例如有家境較差的同學要半工讀,讓他更明白教育的重要,希望貧困的孩子可以有「第二機會」擺脫貧窮。
 

張力耘全家共助養120個小朋友 張力耘全家共助養120個小朋友 張力耘全家共助養120個小朋友

在大學時期,因入住宿舍的傳統,他與幾位同學合資助養了一個孩子,覺得可以幫助到孩子的成長,沒想到這個無心插柳的舉動,為他和家人日後的助養歷程播下了種子。大學畢業數年後,張力耘的工作轉趨穩定,第一個孩子出生後逐萌生定期助養的想法,開展了他一家的助養歷程。

他坦言,雖然小時候經歷過貧困,但父母仍然堅持熱心幫助其他有困難的人,這份身教讓張力耘體會到真心真意助人的意義:「幫助別人有很多方式,金錢固然有用,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今日你幫我,他日我幫你,我相信這是父母給我的身教。」張力耘承傳了父母這份精神,孩子也潛移默化,承傳了這份愛心。其中一名女兒不但熱心公益,現時亦於動物福利機構任職。

經歷人生跌宕後重返助養行列

張力耘在90年代先以父母的名義開始助養孩子,起初大約助養4至5名孩子。張力耘本身是一名商人,經歷過97年金融風暴和2003年沙士的跌宕,曾經一度中斷助養,並在2004年後再次返回助養行列。現時他和太太及子女合共5人,每人平均助養了15個孩子,整個家庭在這數十年間,合共助養了超過120名孩子。

adblk5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全球稅後平均月薪排名|2025年全球收入排名

為了更了解宣明會在當地的工作,他先後參加柬埔寨、印度、老撾及越南的助養者探訪團。與孩子們談天後才發現,貧窮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深遠:「原來貧窮真的會限制了一個人的認知和洞察力,例如我去探訪我助養孩子時,問到他們日後的理想職業是甚麼?他們通常會說老師,因為老師們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唯一接觸到的專業人士,於是覺得老師等同於成功的代表。」

深信每個孩子有快樂成長權利 

張力耘指,每一個孩子都應該享有健康快樂成長的權利。親身探訪過一些前線項目之後,他感慨一些家境貧困的孩子,面對自身命運的無可奈何:「人最重要有選擇的機會,但我們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例如家境如何、父母如何對待他等等。出生在貧困地區的孩子,有些長大後步父母後塵去吸毒,甚至進入黃色事業。只因資源不足,他們失去可以選擇的空間。」他認為既然自己和家人力有所及,便希望通過助養兒童計劃幫助在貧困地區的孩子,即使未必足以逆轉孩子們的命運,但至少可以有條件「試一試」。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