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指兒童對空間不足的主觀感受,會影響其語言記憶及注意力。
香港房屋問題嚴重,不少基層與低收入家庭只能長居在環境惡劣的劏房。都會大學與社區組織協會合作的研究發現,劏房的擠迫狹窄環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及學業表現均會構成顯著的負面影響。近四成受訪家庭的劏房學童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逾四成認為缺乏遊玩空間,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水平亦明顯較高。
相關研究為期3年,分為兩階段。團隊首階段於2023年6月至2024年8月期間問卷訪問了1,032名小四至小六學生,當中約一半為劏房住戶,主要集中在深水埗、油尖旺等地;並為80名劏房兒童和80名非劏房兒童作認知能力行為實驗,以及與54名兒童作深度訪談。結果發現,43.9%劏房學童認為缺乏遊玩空間;42%認為擠迫程度嚴重;39.1%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19%認為家中噪音嚴重。其中,認為家中缺乏遊玩空間的兒童,其抑鬱、焦慮及壓力指數,較認為有足夠空間者分別高出16%、9%及10%;情緒及行為問題出現率亦分別高出40%及10%。

都大與社協一項研究發現,劏房狹窄環境對兒童心理健康構成負面影響。(陳穎琳攝)
部分劏房兒童反映其學習和活動多在睡床上或餐桌進行;另有多名受訪兒童表示,長期處於狹小空間易引發無助、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部分更出現親子關係緊張或家庭衝突。行為實驗結果亦顯示,兒童對空間不足的主觀感受,會影響其語言記憶及注意力;但缺乏學習空間的學童在自制力測試中表現反而較佳,反映其可能因環境所迫而發展出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現年13歲、中一的Tom與母親阿芳居於深水埗區的唐樓,每天須走6層樓梯回家。因家中地方狹窄,Tom只能趴在床上溫習,目前出現駝背、富貴包等症狀。加上電費昂貴,Tom又對放學後留校做功課感尷尬,故經常選擇在快餐店做功課,亦對其學習進度帶來影響。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應針對劏房住戶制定更精準的扶貧政策。團隊亦正進行第二階段研究,持續追蹤並分析同批學童在長期發展上所面臨的影響,以進一步提出更全面和具體的相關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