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貓搵錢 水上樂園敗家 海洋公園人流收入連續4年升 經營賺4240萬元 整體仍蝕2.7億元
去年香港大熊貓家庭迎來4名新成員,引發「大熊貓經濟」,海洋公園可謂最大受惠者,但所增收益仍未足以助公園止蝕。海洋公園昨公布業績,提及公園入場人次和收入連續4年上升,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虧轉盈,經營盈餘達4,240萬元;但計及折舊等非現金項目,仍錄2.747億元淨虧損,較上年度擴大逾2億元。園方指,營運穩步向好,收入和人流受惠於訪港旅客上升及大熊貓熱潮,並解釋虧損擴主因有相對較少之非現金回撥。有議員批園方未有進取營運,倡水上樂園轉型成滑雪場;另有學者認為,虧損只屬帳面數字變動,而非營運虧損,財政表現並非很差。

海洋公園歷年人流及財務狀況
海洋公園向立法會提交截至今年6月底的2024/25年度業績提及,受惠於整體訪港旅客人次持續上升及大熊貓熱潮,海洋公園連同水上樂園入場人次和收入連續4年上升,總入場訪客錄得346萬人次、按年增加10%,總收入增至12.88億元,升9%,增幅比經營成本上升3%高兩倍。反映核心業務經營狀況的EBITDA錄得總經營盈餘4,240萬元,與前年度經營虧損1,720萬元相比,增長5,960萬元。若分開海洋公園及水上樂園計算,前者經營盈餘由1.672億元增至1.907億元,上升14%;水上樂園表現仍未如理想,錄得經營虧損1.483億元,虧損縮窄20%。
公園去年旺丁旺財,但財務報表的年度虧損仍在擴大;計及折舊等非現金項目,上年度錄得2.747億元虧損,比對上年度擴大逾2億元。另外,政府提供4年、每年2.8億元的保育及教育補助將於2025/26年度屆滿,公園表示會繼續以平衡收支為目標,積極研究及採取開源節流措施。

EBITDA得益於熊貓龍鳳胎熱潮及相關IP品牌收入。
EBITDA受惠大熊貓IP品牌及銷售
海洋公園行政總裁黃嗣輝指,EBITDA扭虧為盈,主要得益於熊貓龍鳳胎熱潮及相關IP品牌收入,大熊貓主題商品銷售額佔年度紀念品零售銷售額39%,加上24個授權夥伴的各式各樣聯乘商品總銷售額達1,983萬元。他又指,不少人專程入園觀看大熊貓龍鳳胎,其中1,500元的「專享早場」看家姐「加加」及細佬「得得」,十分受歡迎,每日40個名額,大都接客逾半,期內為樂園帶來400萬元收入。至於財務報表仍見2.75億赤字,為近十年內第八度錄得虧損。黃嗣輝指虧損數字擴大,主因是有相對較少之非現金回撥,期內折舊及撇銷為4.14億元,與2023/24年度(4.054億)相若;不過在對上年度,有2.755億元減值回撥,因此財務報表顯示虧損大為縮小。

龐建貽
龐建貽:水上樂園離賺錢仍很遠
海洋公園主席龐建貽表示,公園在2024/25財政年度於營運、保育和教育範疇皆取得重要突破,其中三代同堂的6隻大熊貓為園方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帶來槓桿效益,亦讓公園可以連繫更廣泛的受眾,以及為業務增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至於水上樂園,龐建貽指,赤字下跌緣於非夏季關閉7個月節省成本,但強調水上樂園距離賺錢仍很遠。因2013年籌建時的環境已與現時有很大分別,如外國旅客及中產家庭等目標客群減少;大灣區也開了多個同類樂園,入場費低至100元,水上樂園則「地方大成本高、收費高」。而現時尚未有解決方法,直言「飲酒一係為慶祝,一係消愁,(為水上樂園)要飲多啲(消愁)。」

田北辰 : 海洋公園就是吃老本,沒有新意。
議員倡水上樂園轉做滑雪場
實政圓桌議員田北辰回應海洋公園業績,認為虧蝕情況只屬「虛驚一場」,虧損主要來自公園的資產估值,但批海洋公園「吃老本」,未有如香港迪士尼努力進取營運,「一個是進取的,一個是不停瘦身,不進則退。海洋公園就是吃老本,沒有新意。」如計及政府每年2億元補貼,海洋公園一年內虧損近5億元,他認為最重要是政府如何看待海洋公園,明年之後是否再繼續給予支持,他認為很多香港人對海洋公園都有「情意結」。田北辰又認為水上樂園是最大問題,建議轉做滑雪場或交由康文署營運,否則「兩年之後如果政府不再資助就生存不到」。

鄺家麒 : 救動物、製造標本都要錢,佢哋嘅收入都貼咗啲落去。
學者評財政表現不錯
恒大市場學系助理教授鄺家麒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認為兩億元虧損只屬帳面數字變動,而非營運虧損;單論海洋公園(不計水上樂園)更可稱得上很不錯,尤其入場人次有明顯上升趨勢,致票務收入有所提升,且大熊貓亦得以善用。然而,他認為相關營運收入被水上樂園表現欠佳所侵蝕,而水上樂園受制於較短的營運時間亦應變陣,如閉館期出租作活動場地,或推出一次通行海洋公園和水上樂園的門票。鄺家麒又指,園方不時須處理海洋生物擱淺或搜救工作,「救動物、製造標本都要錢,佢哋嘅收入都貼咗啲落去」,故大眾在審視海洋公園表現時可更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