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腦中風病人爭分奪秒,因每延遲一分鐘治療,會失去200萬個腦神經細胞,威爾斯親王醫院於去年推出「通『風』報訊計劃」,救護員初步評估病人若發現有腦中風徵兆,即時通報醫院,該醫療團隊在醫院先作緊急準備,如預留電腦斷層掃描放射室,令治療時間由過往一小時縮短至16分鐘,助病人逃出鬼門關。

(左起)威院內科及藥物治療部資深護師黃秀娟、腦血管治療中心主任梁慧康、影像及介入放射科部門主管黃嘉德、急症室顧問醫生張冠豪的努力,早前獲獎。(黃文山攝)
威院腦血管治療中心主任梁慧康指,為提高效率,威院中風團隊於06年與院內其他部門合作,包括急症室、神經科和放射部等,慢慢從軟硬件和流程等改進;至去年推出「通『風』報訊計劃」,救護員接報後評估病人若有腦中風症狀,會即時通報醫院,讓醫護人員預備緊急治療,包括在急症室門口接收病人、細閱病人發病史、預留電腦斷層掃描放射室等。梁指,計劃可讓病人由到達急症室至用藥的時間,由過往一小時縮短至16分鐘。因成效顯著,計劃更於去年中擴至整個新界東聯網,包括北區醫院及那打素醫院。
加強至24小時隨時候命
團隊於12年起,與中大及理大推出「24小時遠程中風溶栓治療服務」,由當值護士與已休班腦神經科醫生作視像會議,為入院病人診斷及翻查病歷,需要時更可批准由專業受訓的護士為病人作溶栓治療。梁慧康指,病人發病後的黃金3小時作溶栓治療,康復率可升三成。團隊另於07年起,引入急性中風導管手術,為病發後的黃金6小時病人作治療。
此外,梁又認為公民教育亦重要,故團隊製作中風小冊、辦講座工作坊等,加深大眾對中風的認識。團隊成員資深護師劉敏珊指,護士以往只處理病人後期的護理,現成為前線一分子,雖然工作更具挑戰,但能改善治療成效,在收到病人的心意卡,認同他們付出,感到一切也值得。
病人重獲自主生活意義大
團隊獲得醫管局本年度傑出團隊獎,梁慧康坦言過程充滿挑戰,因跨部門合作需時磨合,團隊亦要付出額外時間,訓練救護員加強對中風病徵的認知,能令病人重獲自主生活,比獲獎意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