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2-04-14 04:29:00
日報

小心陷阱 社交平台伏味濃 去年接逾6千網購騙案

分享:

疫情下令網購更普遍,根據警方數字,本港去年錄得6,120宗網購騙案,較前年高峰期的6,678宗微跌8.4%,涉款金額雖由1.22億大跌四成至7,150萬元,但警方解釋,主要是口罩騙案大減過千宗所致。不過,警方指社交網站平台充斥大量可疑零售專頁,有市民誤信騙徒招徠,以為500元可買到一隻5公斤重帝王蟹,惟商家收款後消失無蹤,事主損失1千元;而去年單一最大損失,市民一擲130萬元網購9隻名錶被騙。

 

網購陷阱

(左起)葉卓譽、范俊業及何應富提醒市民,網購時應認清交易對象背景。

Ad Block
網購陷阱

警方展示社交平台上可疑的商戶專頁。

網購陷阱

本港網購騙案日趨嚴重,警方指數字在5年間,由2017年的1,663宗急增至去年的6,120宗,損失金額由2,970萬元,升至7,150萬元。雖然案件的數字和損失金額對比前年的6,678宗和1.22億元有所下降,但去年的網購騙案仍佔整體科技罪案四成。去年最大宗個人損失網購騙案,為一名男子支付130萬元予一名素未謀面的女網友,代購9隻名貴手錶,女子收款後失聯。

Facebook佔網購騙案七成

消費者在社交平台購物「中伏」率極高,警方指去年第四季超過75%的網購騙案在社交平台發生,當中Facebook佔71%,Instagram佔4%;其次有16%發生在二手買賣網站Carousell。網罪科網絡安全組警司范俊業指,絕大部分的社交平台不會驗證用戶的真實身份,騙徒容易開設專頁賣廣告假裝有貨品出售,多以價格較市面低作招徠,更以「限購」、「減價促銷」作宣傳。雖然社交平台有檢舉投訴機制,在完成審查前,騙徒仍能繼續詐騙,亦能不斷更換用戶名稱,掩人耳目,令市民難以察覺。

防疫物品亦成目標

他表示,去年騙徒主要假裝銷售的貨品,包括手機、電子產品、海鮮和凍肉等,亦有部分涉及新冠快速測試劑及退燒藥等防疫物品,最近抗疫物品的供應量回復正常,騙徒再轉攻零售、食品和飲品,以及電器。網罪科網絡安全組總督察葉卓譽提醒市民,如不幸被騙,應保留雙方對話記錄及付款資料向警方報案,每宗舉報都可能為警方提供有用線索,有助將不法分子繩之於法。

消委會投訴及諮詢部首席主任何應富表示,今年首3個月共接獲2,669宗消費投訴,較去年同期的1,463宗飆升82%,其中電器用品、食品及飲品均錄得超過1倍升幅至200多宗,而衣飾相關的投訴亦升六成、至逾200宗。另外,「食肆及娛樂」的投訴升幅亦達五成,主要因外賣平台的個案大增,通常投訴付款後,平台未能提供服務。

Ad Block

網購「數量有限」帝王蟹失一千元

何應富又分享投訴人網購海鮮被騙個案,指騙徒在一個售賣海鮮的社交平台專頁發文,聲稱可以不足500元代購重5公斤的帝王蟹,又強調「數量有限」、「好抵」、「免運費」吸引顧客,惟投訴人付款後商家消失無蹤,並刪除貼文,事主因購買兩隻共損失1千元。

另外,時下流行直播帶貨,一名投訴人在直播期間購買了商戶八千多元的翡翠吊墜,惟收貨後發現實物不論色澤、重量和大小都與直播中的貨品不符。其後直播主持承認用了美顔濾鏡令貨品變吸引,經消委會介入後酌情退還部分款項。

Ad Block

精明消費 慎墮陷阱

何應富提醒,市民網購時應先核實商家背景,留意網站或專頁在港的營商地址、公司電話和聯絡電郵是否完整有效。貨款時則避免存入個人帳戶或經速遞公司代收,因一旦發生爭拗難以追討;若選「貨到付款」則必須先驗貨再付款,建議還是以信用卡付款較穩妥,若付款後收不到貨物,可嘗試要求發卡機構向商家提出退款申索,或要求跟進。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