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生步入職場前的訓練很重要,聖方濟各大學物理治療學今學年與電影與媒體製作課程合作,安排演員學生扮演病人,供醫護學生進行模擬問診、治療等程序。校方稱,兩個課程合作有助填補理論與實踐中間的罅隙,有物理治療學生認為比起同儕之間互相扮演更能投入。
聖方濟各大學物理治療學理學士課程今學年起,與電影與媒體製作高級文憑課程展開跨學科合作,物理治療學生在新設立的智能模擬實驗室,模擬臨床護理和照顧由受訓演員學生扮演的病人,物理治療學生其後亦要回顧討論和反思。方大盼透過模擬式學習,以體驗加強學生真實經驗、為臨床情景做好準備,並改善溝通技巧、提升自信和臨床推理能力等,填補理論與實踐中間的罅隙。

田啟文(中)扮演成柏金遜和中風病人,供林藹怡(左)等物理治療學生練習治療病人流程和溝通。(鍾式明攝)
讓學生明白現實不如課本簡單
在課堂開始前一小時,「病人」會得悉當日情景、角色歲數、家庭狀況、嗜好等背景,以及了解要如何回答學生問題,如仔細表達痛楚等級等。方大電影與媒體製作高級文憑課程顧問田啟文指,學生可從中明白現實不會如課本般簡單,過程一定會有很多突發事,如病人不會「跟劇本讀老人癡呆」,病人亦會講粗口,強調課程希望學到「活生生應變」而非單向接收,「中風都會有唔同程度。」
目前計劃有66人已成「受訓標準化病人」,包括47名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或方大電影高級文憑學生,以及19位醫護專業人士。方大物理治療學(榮譽)理學士課程主任蔡靜雯強調,每一節課要有明確學習目標,「今日一、兩個就要圍住,唔可以貪心」,演員發揮時亦不能扯得太遠,以免學生轉移焦點。物理治療學四年級學生林藹怡稱,由同系學生扮演病人會較易「出戲」,由陌生演員扮演不同性格、情緒和痛楚程度的病人則較為真實和有趣;加上演員不懂行內專業用詞,同時能訓練學生的溝通技巧,「原來普通嘅人係聽唔明。」
方大2022年引入模擬式學習後,今學年正式與電影高級文憑課程合作,至今已經有兩班學生完成所有實驗室課堂,校方亦邀請前線醫護到場參觀「貼地」訓練,冀他們對畢業生更有信心。
電影課程學生同有得著
此外,電影高級文憑學生從中亦能有得著。曾任點心師傅的田啟文憶述,起初以為拍戲不會還原細節,未料拍攝電影《食神》時,竟呈現廚房的真實場景和過程,直言演員在涉及專業手藝的情節都不能馬虎、不容小覷每一件事的作用,合起來的化學作用才是最重要。電影與媒體製作高級文憑課程主任陳樹幟補充,有關學生既能揣摩日後飾演醫護和病人角色的表現,幕後同學亦可藉此練習拍攝紀錄片、花絮或電影中前期製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