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自殺率達14.1超國際水平 25至39歲男性增幅顯著 借財仔欠債易出事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中心公布本港最新自殺數據,指去年香港自殺率達14.1,即每10萬人就有約14人自殺,較2023年的13.5上升0.6,超出國際水平。其中,男性自殺率由2020年的16.7上升至去年20.8,當中以25至39歲男性自殺率增幅最為顯著,由2023年的17.9大幅增至去年的23.0,更較2021年上升7.8,不少個案涉財務問題困擾;至於女性的自殺率則與過往相若,維持在約8.5。另一方面,15歲以下群組自殺率由2023年1.9回落至去年1.0,中心認為情況令人鼓舞。
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在25至39歲男性自殺群體的數據可見,他們大部分為未婚人士,較多為無業或從事低技術工作。不少人正面對財務問題,包括失業、賭博、商業困難,其中以債務問題最為普遍。中心參考死因庭數據,死者身份為僱主的債務數額約為100萬元、受僱人士和無業人士則分別為22萬至14萬元。葉兆輝表示,雖然自殺群體所欠下的金額並非特別高,若能提早介入,讓相關人士理解可透過債務重整或宣佈破產等方法處理債務問題,或能減少悲劇發生。
財務中介過分鼓勵成借貸漩渦陷阱
另外,葉兆輝亦指,31%自殺群體的受僱人士欠債對象為財務公司中介。葉強調,部分中介公司或會設計出誘人的廣告台詞,實際收取高昂利息,加上其簡易化的借錢手續,很大可能導致低收入人士陷入借貸漩渦陷阱。「不單止借錢的人要小心;借錢給人的人也應該有社會責任」。葉兆輝認為,有廣告列明「不用身份證、15秒就有錢……其實是一個很不負責任的方法去借錢。」葉解釋,因為這些借錢的市民本來可能已沒有能力或不懂得去管理財政,若中介公司再鼓勵他們過分消費,或會造成他們進一步加深財困問題,讓借錢漩渦越滾越大,應加以留意此情況。

左起:生命熱線執行總監吳志崑、中心高級研究經理蘇穎欣、葉兆輝及何倩恒。(周令知攝)
防止自殺中心:不應忌諱討論自殺問題
本港多間機構積極進行防止自殺工作,包括生命熱線等提供24小時熱線服務,讓市民能在不露面、不用登記的情況下訴苦。惟中心培訓顧問及臨床心理學家何倩恒指出,當出現情緒困擾,大部分市民的求助對象不會立刻想到專業人士或是尋求此等服務協調;而是會找身邊的朋友或家人去談論,此時就很視乎其親友有沒有接得住情緒的能力,或是基本的自殺急救常識。
何倩恒表示,當身邊人提起自己有想過要自殺時,應先顧及對方的感受、避免出言怪責,如「這是一個自私的想法」、「你是不是太負面了」等批判性的說法。「我們不是要做到像熱線中的專業人員一樣,但至少我們在那一刻可以知道怎樣去回應,維護他們短期內的安全,再轉介他們去找相關的專業人士。」中心補充,男性特別重視是否會被看輕,一旦出現這種感覺就不會再說下去。所以當發現身邊人出現自殺念頭,親友不應忌諱討論自殺問題,防止自殺被污名化;而是應該多聆聽、不批判、多些陪伴。
15歲以下群組有改善 教師精神健康不能忽視
另一方面,15歲以下群組自殺率從2023年一度急增至1.9,到去年回落至1.0,中心認為情況令人鼓舞。近年不少學校均着重營造友善的校園氛圍,對減低學童自殺風險有幫助;惟葉兆輝亦強調,教師們的精神健康亦不能忽視。他指出,一般所見習慣幫助他人的職業群體,如教師、紀律部隊人員、醫生等,在遇上精神困擾時求助意願較低,大多數人因擔心面子問題或對生涯規劃影響進升等情況,即使出現精神健康問題亦不會選擇求助。
因此,葉兆輝認為在職場上塑造出對精神健康友善的環境亦是十分重要,「先要關顧好自己,才會有足夠精力關注別人。無論任何職業,我們常常說的是It's ok not to be ok(狀態不好也沒有關係),不開心時不需要單獨去面對;當面對問題時,去跟他人分享,無論是職場的朋友、或是老闆。「如果你的老闆沒有反應,你就投訴你的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