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3-07-14 04:31:49
日報

東區醫院研3D人體模型技術 助術前計劃練習複雜手術

分享:
東區醫院 孔祥裕 唐嘉信 3D人體觸感模型

孔祥裕(左)形容,3D人體觸感模型有助提升術前計劃效率;旁為唐嘉信。(鄭惠文攝)

3D打印技術日趨成熟,近年亦應用在醫療範疇。東區醫院研發的手感像真度高的「超聲波可見的人體觸感模型」,醫院多個專科都可運用3D打印模型,協助醫護人員進行術前計劃和訓練。團隊透露,目前正研究更貼合兒科病人的訓練模型。

東區醫院神經外科、內科、深切治療部等專科,現時已透過新技術製作的臨床訓練模型,協助術前計劃和訓練,提升醫護人員對複雜手術的熟練度,包括胸腔穿刺術模型、頸部血管插管模型及機械人腎部分切除術模型等。

在打印3D人體觸感模型前,醫院會先透過電腦掃描、磁力共振和正電子電腦掃描取得病人人體數據,如皮膚、肌肉、內臟形狀、質感等數據,其後計算所需的軟硬度及物料如矽膠、金屬等,最後便可打印觸感貼近人體的模型。

Ad Block

用模型練習抽肺水降風險

該院醫學物理部物理學家唐嘉信表示,疫情期間不少確診病人都有肺積水問題,礙於新冠病毒會令病人肺部壓縮成不同形狀,醫護人員難以進行胸腔穿刺(抽肺水)手術,「個個病人都唔同,好容易出事。」他說,新技術可先掃描患者的肺部讓醫護人員練習,減低風險。

3D打印

3D打印模型技術去年取得專利。(鄭惠文攝)

3D打印製作更完美頭顱骨

東區醫院神經外科副顧問醫生孔祥裕稱,神經外科手術一般較複雜,舉例稱現時進行腦動脈瘤手術前可利用模型觀察和了解腦動脈瘤結構、形狀,更準確地計劃手術路徑,提升術前計劃效率。另一方面,部門亦可以技術為病人以骨水泥,製作更準確的頭顱骨,「相比以前用手搓,而家製作的弧度、形狀都更完美。」

團隊2019年成功研發人體觸感模型,去年為新技術取得專利,同時獲工程師學會大獎2023—工業大獎。唐嘉信期望,新技術製作的模型可在更多專科應用,並透露正計劃研究更貼合兒科病人的訓練模型,不過由於現有模型主要針對成年人體而設,團隊要蒐集更多關於兒童人體軟硬度的數據。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