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仔運動場(鍾式明攝)
本港運動員今年在國際賽屢創佳績,更有不少聲音促改善體育設施。《施政報告》擬用200億元,在未來五年增建或重建26個地點的體育設施;惟有38年歷史的灣仔運動場則面臨清拆,改建為新會展中心。有學者批評,政府在體育政策取易不取難,「揼資源當交功課」,應先完整檢討市民的體育需要,再考慮硬件設施較合適。
去年報告只有3個段落提及體育發展,今年則有8段,其中更詳細羅列26個擬增建或重建的體育設施選址,包括兩個運動場、9個足球場及11個戶外運動場等54項設施涉款200億元;另有15個體育設施將進行可行性研究,包括重建香港大球場。
不過,比鄰灣仔會展中心的灣仔運動場則要「犧牲」,最快於2019年起,改建為多層式的綜合發展設施,除作會展用途,亦有「潮玩」及新穎的康樂及體育運動設施,政府消息稱,泡泡足球及室內滑雪場都可能有,貿發局現就建議進行可行性研究,冀盡快完成,其後會諮詢灣仔區議會。消息又引述學界意見稱,因運動場座位少故歡迎建議。
港隊長跑運動員姚潔貞稱,對清拆灣仔運動場感到愕然,因運動場及旁邊的游泳池等均有不少人使用,批評當局為商業而犧牲運動員及市民利益。田徑教練陳家豪指,在灣仔運動場充滿成長回憶,惟在土地不足的情況下,無奈總有事物要犧牲。
浸會大學體育學系系主任鍾伯光對報告建議感到失望,因政府未有檢討將來人口的體育需要,已在硬件作大改動,是優次錯誤。他舉例指,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嚴峻,應加強長者的體育休憩設施,而不是增建足球場。鍾又批評,政府強調運動要「普及化、精英化及盛事化」並不足夠,可發展另外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