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水橋元朗南擬建集體運輸系統,立法會議員關注成本效益走線連接。(智慧綠⾊集體運輸系統專題網頁)
政府計劃在洪水橋/厦村和元朗南新發展區,分階段推展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系統設有3條路線,其中1號線的首階段全長4.5公里、預計有7個車站,走線已較為成熟。至於餘下部分則正在規劃。
車站之間距離預計約600米
土木工程拓展署西拓展處處長陳家豪今早(19日)在港台節目說,系統預計可以貫通新發展區及屯馬綫和輕鐵網絡,為日後區內約30萬居住人口及約16萬就業人口提供交通接駁服務。他表示,會將車站設置在更接近社區,其中1號線的首階段,車站之間距離預計約600米,同時會引入創新科技,方便乘客上落,車站亦會有蓋。
設計已考慮其他交通流量
至於系統大部分路段為地面專用道路,陳家豪說在相關社區規劃時,已經考慮其他交通流量去設計路面闊度,不用擔心專用道路會令路面變窄。由於正同時規劃流浮山、洪水橋餘下發展,以及元朗南第三期發展,相關運輸系統會有車站進入新發展區,所以需要配合基建及道路配置一同規劃。
新發展區有空間做環線設計
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張欣宇在同一節目表示,他正約見當局作詳細討論,他關注整個系統的成本效益,在經濟投入後可以解決到多少交通問題,例如有聲音認為屯門元朗及天水圍部分路口不應以輕鐵優先。雖然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大部分路段為地面專用道路,但當中亦涉及多個不是專用路權的路口。
新界北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表示,未來洪水橋新發展區會有住宅,系統的走線應該有所連接,認為在新發展區內有空間可以做到環線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