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5-10-10 04:30:42
日報

特色渠蓋顯地區歷史文化 設計師以十八區地標展現香港之美

分享:
林曉銘以灣仔中本港一級歷史建築藍屋作為靈感。 特色渠蓋設計比賽7款得獎作品。

渠蓋對很多人來說或許並不起眼,卻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公共設施。它是通往地下管道的門,大小剛好可讓一個人進出,上面的各種花紋能讓人辨識沙井用途及管理機構,方便渠務人員檢查及清理沙井,也可在雨天時防滑;如今更添一重新意——化身為街頭藝術品,為社區添上美感與驚喜。渠務署去年為慶祝成立35周年,舉辦特色渠蓋設計比賽,近日選出7款得獎設計,將陸續在不同地區安裝。市民或旅客漫步街頭,只要俯身一看腳下踏足之處,或許正是一件藝術品。圖︰林俊源

adblk5

是次比賽的冠軍得獎者林曉銘是一名藝術系學生,他以灣仔中本港一級歷史建築藍屋作為靈感,採用兩點透視法,以渠蓋邊線作為透視線構建空間感,並以不同藍色顯示光暗,以求忠實呈現藍屋真實面貌。設計上,他特意把窗口和欄杆位置貼合在渠蓋的匙孔上,亦調整欄杆的花紋以保留原來藍屋陽台的特色設計。林曉銘指,自己雖然並不是灣仔區的居民,但因為小學在該區上學,對灣仔充滿熟悉感,且灣仔本為舊區,自己很喜歡香港早前社區那種人情味濃厚的文化氛圍;而選擇藍屋則是因為它由曾經的華佗醫院、武館、學校發展到現時作為住宅唐樓,有感其承載著這區市民的回憶,亦對灣仔這社區的文化歷史有著代表性。

獲亞軍的設計師黃光達則表示,選擇中西區作為創作的地標是因為其對於本地及外國均具有香港的代表性。設計中呈現香港各種特色建築和璀璨煙花,再加上電車,不僅更突顯中西區中所有強烈中西文化匯聚的感覺,加上這種快中帶慢、擁有逾百年歷史的交通工具,卻依然在最繁忙的區域行駛,更帶出香港是個舊新交融的地方。在構圖上,黃光達加入中國傳統「天圓地方、萬物融合」的概念,作為電車的隱藏軌道,中間加上Hong Kong字樣;圓形外面更使用西式設計圖案,突顯出香港中西融合,並對這城市持續生生不息的期望。

adblk6
蔡敏儀(左)和陳裕坤指,特色渠蓋將陸續安裝於不同地區。 黃光達選擇中西區作為創作的地標。

結合藝術與工程 化渠蓋設計為實物

畫紙上天馬行空的設計,須由工程師將其變成可使用的渠蓋實物,新界北渠務部工程師陳裕坤表示,要從畫紙上設計到現實讓藝術與工程巧妙結合,是一個非常有趣又極具挑戰性的過程。要讓藝術落地,工程師會與生產商仔細研究設計中的線條、色彩,包括適當加粗線條、微調配色等,確保能在鑄造過程中保留原設計的精髓,又能降低生產難度,同時可以更易維護。工程師亦會在適當位置增加防滑紋理,及加入作為公共設施必要的資訊及功能,包括標明其屬於「污水」或「雨水」,即(FOUL /STORM)收集系統、渠務署標誌、渠蓋匙孔、渠蓋級別、標準等資訊,以確保這些渠蓋的實用和安全性。

adblk7

署方去年以貼近日常生活的「香港十八區特色」為主題,繼2019年後再次舉辦特色渠蓋設計比賽。工程管理部高級工程師蔡敏儀指,是次共收到約2,600份參賽作品,較第一次比賽多出約一倍。比賽今次新增網上投票環節,加上評審團就整體構圖及實用性等給予評分。7款得獎作品每款均會製作約10個渠蓋,並陸續安裝到本港不同地區。

ADVERTISEMENT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