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力促進局總裁畢堅文(左)及生產力局主席陳祖恆(右)。(李朗僑攝)
香港近年致力推動「新型工業化」,生產力促進局總裁畢堅文今日(26日)表示,香港新型工業化愈趨多元,有更多傳統、新興行業善用政府資助升級轉型,如局方正與洽談有關新能源、低空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型工業化項目。他又指,盼生產力局會「因地制宜」全方位支持產業升級轉型,強化「香港製造」品牌價值,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生產力局舉行記者會回顧局去年度情況。畢堅文提及,該局2024至2025年度收入9.63億元,按年增加17%,當中70%收入來自科技服務相關費用,而政府資助比例按年減少兩個百分點至20%,他形容情況非常理想。
他又指,生產力局去年度服務中小企及初創超過4萬家,按年增長8%,為業界及特區政府完成超過1,500個科技研發項目,按年增25%,並且生產力學院舉辦逾1000個課程,培訓人數為5.8萬人次,按年升11%。
畢堅文又分享推動「新型工業化」成果指,由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累計支持61條智能生產線已完成,而部分正在開展中,當中以食品、生命健康為主。然而,香港新型工業化愈趨多元化發展,他透露洽談中的新型工業化「Made in Hong Kong」項目包括新能源、低空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
The Cradle出海服務中心
另外,畢堅文又提到,生產力局去年度在大灣區支持逾100個與企業「出海」相關的項目,其中約50%為測試相關,其次為製造、技術開發、業務拓展及可持續發展等;同時介紹生產力局今年4月成立「The Cradle出海服務中心」。
他提及中心為企業提供智能生產、資助計劃、專業服務、國際標準對接、技術研發支援,以及培訓及實地考察「出海6招」,全方位支援企業出海。而中心」成立後,短時間內已收到28間企業出海服務、技術開發及新型工業化相關諮詢,超過 20個機構有意成為合作夥伴。
陳祖恆:香港助內企發展國際化
生產力局主席陳祖恆補充,內地企業在競爭激烈,加上中美貿易關係緊張,促使企業選擇「出海」,但內地企業在發展國際市場時,總容易遇上「水土不服」,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而高度國際化,故可幫助內地企業調整,助其面向國際化。他強調,內地與外國做生意的方式不太一樣,所以國際化的香港,其責任和角色就變得重大,「我們應該把握自身獨特優勢,幫助他們(想出海的內地中小企)變得更國際化。」